萌晓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0章 华佗临床验方之偏头痛治疗,华佗神医的传世秘方宝典,萌晓晓,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其特征为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 4 至 72 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而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偏头痛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会对其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造成严重影响。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症状表现,偏头痛可分为多种类型,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采用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

华佗临床验方如下;

一、川芎茶调散

【原料】 川芎、荆芥各十克,白芷、羌活各九克,炙甘草、防风各六克,细辛三克,薄荷十八克,加清茶一撮。

【制法】 每日一剂,将上述药材水煎后分3次服用。这样的煎服方式有助于药物成分的充分释放和吸收,使药效更好地发挥作用。

【主治】 该方剂具有疏散风邪,清利头目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偏头痛。适用于风邪侵袭头部经络,导致气血不畅而引发的偏头痛患者,常见症状为头痛,痛处不定,或有恶风、鼻塞等表证。中医认为,风邪善行而数变,川芎茶调散中的川芎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治疗头痛之要药,尤其善于治疗少阳、厥阴经头痛;荆芥、防风、羌活等可疏风解表,驱散风邪,针对风邪在表的情况;薄荷、清茶可清利头目,引药上行,使药物更好地作用于头部。诸药合用,可有效缓解偏头痛症状。

【验效】 本方加减治疗36例,结果显示:临床治愈18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3例,服药最短者5天,最长3个月。施智严等用本方为主治疗偏头痛35例,总有效率为82.9%。丁超等以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256例,有效率达96.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川芎茶调散在治疗偏头痛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但不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周期可能会有所差异。

【药物特点及功效】

- 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能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治疗头痛之要药,可改善头部气血不畅的状况。

- 荆芥:味辛,性微温,归肺、肝经。解表散风、透疹消疮,可辅助疏散风邪,且药性平和,无论风寒、风热之邪均可应用。

- 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善于治疗阳明经头痛,可缓解前额及眉棱骨疼痛。

- 羌活:味辛、苦,性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长于治疗太阳经头痛,可祛散头部风寒湿邪。

- 炙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能缓和药性,协调诸药之间的作用。

-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可增强祛风之力,且能胜湿止痛。

- 细辛:味辛,性温,有小毒,归心、肺、肾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可通窍止痛,对少阴经头痛有较好疗效。

- 薄荷:味辛,性凉,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能清利头目,引药上行,同时可缓解风邪所致的头目不清。

- 清茶:味甘、苦,性寒,归心、肺、胃经。清头目、除烦渴、消食化痰、利尿解毒,可助药物清利头目,且制约方中药物的温燥之性。

【注意】服药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防影响药效或加重病情。同时,注意头部保暖,避免再次感受风邪。若服用后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应适当减少剂量或咨询医生。此外,由于方中含有细辛,不宜长期大量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二、散偏汤

【原料】 川芎十五克,白芍十二克,郁李仁九克,柴胡九克,生甘草六克,白芥子十二克,香附十克,白芷六克。

【制法】 每日一剂,将药材水煎后分2次服用。这种分服方式可以使药物在体内持续发挥作用,更好地调节身体机能。

【主治】 散偏汤具有疏肝散风,行气和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偏头痛。适合肝郁气滞,风邪侵袭,气血不畅导致的偏头痛患者,常见症状为头痛且胀,疼痛部位多在两侧,伴有情绪抑郁、胁肋胀痛等。方中柴胡、香附可疏肝理气,使肝气条达,缓解因肝郁引起的气血不畅;川芎、白芍、当归等能活血化瘀、养血止痛,改善头部血液循环;郁李仁、白芷可祛风止痛,针对风邪所致的头痛症状;白芥子能化痰通络,对于体内有痰浊阻滞经络的情况有一定疗效;生甘草调和诸药,使各药协同发挥作用。全方配伍,可针对偏头痛的病因病机,起到综合治疗的作用。

【验效】 何立华用本方加地龙、僵蚕、藁本各12克,细辛3克,水煎服,治疗60例,结果:痊愈15例,显效29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9.8%,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唐民用本方加减(川芎20克,白芍15克,郁李仁15至30克,醋柴胡10克,白芥子15至20克,香附10克,白芷10克,夏枯草20克,水煎服),治疗37例,结果:临床痊愈10例,好转27例。一般都在服药2至5剂时头痛减轻,最少服药3剂,最多21剂。杨干卿用本方加味(川芎30克,生白芍6克,郁李仁3克,柴胡6克,生甘草3克,白芥子3克,香附6克,白芷1.5克,天麻10克,僵蚕10克,蜈蚣2条,共为细面,每次6克,每天3次,口服)治疗,结果:头痛300例,痊愈161例,好转130例,无效9例;恶心181例,痊愈103例,好转73例,无效5例;头晕193例,痊愈168例,好转21例,无效4例;黑蒙118例,痊愈109例,好转6例,无效3例;畏光129例,痊愈90例,好转31例,无效8例;头皮触痛206例,痊愈159例,好转37例,无效10例。这些临床实践表明,散偏汤在治疗偏头痛及相关症状方面具有显着疗效,且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加减,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特点及功效】

- 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方中活血化瘀、止痛的关键药物,可通利头部气血。

-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能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与川芎配伍,可增强止痛效果。

- 郁李仁:味辛、苦、甘,性平,归脾、大肠、小肠经。润肠通便、下气利水、祛风止痛,可祛风止痛,同时能润肠通便,使体内的积滞得以排出。

-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肺经。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可疏肝理气,调畅气机,缓解肝郁气滞。

- 生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能调和方中各药的药性,使其协同发挥作用。

- 白芥子:味辛,性温,归肺经。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可化痰通络,消除因痰浊阻滞经络引起的疼痛。

- 香附:味辛、微苦、微甘,性平,归肝、脾、三焦经。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能疏肝理气,使气机通畅,缓解因气滞引起的疼痛。

- 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可祛风止痛,对头痛有较好的疗效。

【注意】服药期间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以免加重肝郁气滞的情况。饮食上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食物。若患者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胃肠道疾病,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以免药物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同时,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三、哭来笑去散

【原料】 雄黄三克,火硝一点五克,制乳香一点五克,制没药一点五克,细辛一点五克,川芎一点五克。

【制法】 先将细辛、川芎烘干,乳香、没药去油,然后与其余药物共研细末,过120目筛,装入玻璃瓶内,密封备用。使用时,将药瓶口对准头痛对侧鼻孔,让患者将药粉由鼻吸入。一般吸入后头痛立即缓解,如仍痛,可在数分钟后再吸,直至疼痛消失。这种独特的给药方式,使药物通过鼻腔黏膜直接吸收,迅速作用于病所,起效较快。

【主治】 哭来笑去散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偏头痛。适用于瘀血阻滞经络,气血不通所致的偏头痛患者,常见症状为头痛剧烈,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方中雄黄、火硝有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可缓解局部的疼痛和肿胀;制乳香、制没药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改善头部的血液循环,消除瘀血阻滞;细辛、川芎可祛风散寒、通络止痛,针对风邪和经络不通的情况。诸药合用,共奏活血止痛之效,对于偏头痛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验效】 治疗153例,结果:治愈118例,有效26例,无效9例。从治疗结果来看,哭来笑去散对大多数偏头痛患者都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为偏头痛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药物特点及功效】

- 雄黄:味辛,性温,有毒,归肝、大肠经。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可解毒消肿,对因毒邪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缓解作用。

- 火硝:味咸、苦、微辛,性温,有毒,归心、脾、肺、胃经。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可消肿止痛,辅助其他药物发挥作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天生废灵根?全仙门求我别飞升

迁忧

四合院:妙笔神探李天佑

墨一圈

雪中:掠夺词条,从武帝城开始!

得鹿梦鱼呀

我见过很多神豪,他们都叫我神豪

蛋迷十五

快穿之得闲

卫咦呼

分手后,竟被高冷医生御姐爱上了

鸢尾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