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华佗临床验方之面神经炎治疗方案
萌晓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9章 华佗临床验方之面神经炎治疗方案,华佗神医的传世秘方宝典,萌晓晓,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以下是华佗临床验方与治疗的相关小故事。
一、玉屏风牵正散
【原料】黄芪一百八十克,白术六十克,防风六十克,制白附子三十克,僵蚕三十克,全蝎三十克。
【制法】将以上药物共同研磨为细末并搅拌均匀,过120目筛,进行常规灭菌处理后,装瓶备用(也可装成胶囊)。服用时,每次服用十克,每日早晚用温水送服。以一个月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后统计治疗效果。
【主治】具有益气化痰、祛风通络的功效。主要适用于治疗面神经炎,也就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此药方适合正气虚弱、风痰阻络的患者,常见症状为面部肌肉松弛、口角歪斜,同时伴有身体乏力、易出汗等正气不足的表现。
【验效】在对40例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临床治愈25例,显效8例,好转6例,无效1例,有效率达到了97.54%。经过对比发现,其疗效明显优于仅口服泼尼松、维生素b1,以及肌注维生素b12的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
【注意】在服药期间,可配合茎乳突孔附近部热敷,或者给予红外线照射,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同时要注意避风,避免风寒再次侵袭。对于角膜暴露的患者,一定要给予适当的保护措施,防止角膜损伤。
【药物特点及功效】
-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等功效,在方中可大补元气,固护肌表,增强正气,抵御外邪。
- 白术:味甘、苦,性温,归脾、胃经。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辅助黄芪增强补气健脾之力,以助正气恢复。
-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可祛风解表、胜湿止痛,与黄芪、白术配伍,能固表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
- 制白附子:味辛,性温,有毒,归胃、肝经。善于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为治疗风痰所致面神经炎的要药。
- 僵蚕:味咸、辛,性平,归肝、肺、胃经。能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协助制白附子祛风化痰通络。
- 全蝎:味辛,性平,有毒,归肝经。具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作用,可加强方中祛风通络之力,直达病所。
华佗小故事
相传,有一位农夫得了面瘫,嘴巴歪向一边,连吃饭都成问题。华佗见到后,仔细诊断,认为是风邪入侵经络所致。他便开了玉屏风牵正散的方子,让农夫按时服用,同时教他用热毛巾敷在脸部。几天后,农夫的症状明显减轻,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基本痊愈。农夫感激不已,逢人便夸华佗医术高明。
二、复方牵正散
【原料】白附子(制)十克,僵蚕十克,蜈蚣三条,夏枯草三十克,川芎十克, 葛根十五克,羌活十克,赤芍十五克,白芷六克,地龙十五克。
【制法】每日一剂,将药物加水煎煮,分3次在饭后半小时温服。连续服用20天,同时配合针刺治疗。
【主治】能化痰止疼、活血通经,可用于治疗面神经炎。适合体内有痰瘀阻滞,且伴有疼痛症状的患者,如耳后乳突部压痛、面部疼痛等。
【验效】当患者耳后乳突部压痛症状消失后,可去掉药方中的夏枯草并加入黄芪;对于体虚型患者,表现为四肢不温、面部无汗的情况,可加入桂枝;若耳后疼痛及头痛显着,则加全蝎。在对58例患者的治疗中,痊愈47例,显效7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55%,疗效优于单纯针灸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
【注意】服药期间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针刺治疗需由专业医生操作,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药物特点及功效】
- 白附子(制):味辛,性温,有毒,归胃、肝经。可祛风痰、定惊搐、止痛、解毒散结,为方中治疗面神经炎的关键药物,针对风痰阻滞经络。
- 僵蚕:味咸、辛,性平,归肝、肺、胃经。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协助白附子增强祛风化痰、通络止痛之效。
- 蜈蚣:味辛,性温,有毒,归肝经。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其通络止痛之力较强,可迅速缓解面部疼痛。
- 夏枯草:味辛、苦,性寒,归肝、胆经。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可清泻肝胆之火,缓解因火热上炎导致的耳后乳突部压痛。
- 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能活血化瘀,通畅面部经络气血,减轻疼痛。
- 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脾、胃、肺经。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可舒缓面部肌肉拘挛,通经活络。
- 羌活:味辛、苦,性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善于祛除肌表经络之风寒湿邪,缓解疼痛。
- 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能凉血化瘀,辅助改善面部气血瘀滞的状态。
- 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可祛风止痛,尤其对前额及眉棱骨疼痛有较好疗效。
- 地龙:味咸,性寒,归肝、脾、膀胱经。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能通利经络,辅助其他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华佗小故事
曾经有个书生,因长期伏案读书,加上受了风寒,得了面神经炎。脸部疼痛难忍,嘴巴也歪了。华佗诊断后,给他开了复方牵正散,并配合针刺治疗。书生起初还有些怀疑,没想到服用几天后,疼痛减轻了不少。坚持治疗一段时间后,面部恢复了正常。书生对华佗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也开始研究医学知识。
三、补阳还五汤
【原料】 黄芪三十克,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十克。
【制法】 每日一剂,将药物加水煎煮后服用,以10天为一个疗程。
【主治】 具有补气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面神经炎。适用于气血不足、瘀血阻滞经络的患者,常见症状为面色苍白、肢体乏力、面部麻木等。
【验效】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急性期加泽兰、益母草;兼见风寒者去掉地龙,加秦艽、羌活、 白芥子;兼见风热者加薄荷、金银花、连翘;咽喉红肿加玄参、板蓝根;恢复期重用黄芪,加党参、白术,挟痰湿者加二陈汤;挟痰热者加枳实、竹茹、黄芩;病久不愈者加全蝎、蜈蚣。对62例患者的治疗结果显示,治愈32例,好转27例,无效3例。
【注意】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药物特点及功效】
-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大补元气,使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
- 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既能补血,又能活血,为臣药。
- 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助当归活血化瘀。
- 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增强活血化瘀之力。
- 桃仁:味苦、甘,性平,归心、肝、大肠经。活血祛瘀、润肠通便,可破血逐瘀。
- 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与桃仁相须为用,增强活血化瘀功效。
- 地龙:味咸,性寒,归肝、脾、膀胱经。通经活络,引导诸药直达病所,为佐使药。
华佗小故事
有位老人,患面神经炎已久,多方治疗效果不佳。华佗为他诊断后,认为是气血亏虚,经络不通所致。于是开了补阳还五汤的方子,并根据老人的病情变化进行调整。老人坚持服用几个疗程后,面部逐渐恢复正常。老人感慨地说,华佗的医术就像神仙下凡,救了他的命。
四、牵正膏
【原料】 马钱子六十克,白附子、猪牙皂各八十克,樟脑十五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