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旧档新得解疑窦
懒浮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00章 旧档新得解疑窦,重生后暴君他跪着求我活,懒浮生,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暮春的细雨无声浸润着宫闱,檐角滴水敲打着青石,发出清泠的声响。空气里弥漫着新叶萌发与泥土湿润的气息。东方澈奉殷照临之命,协助整理兵部尘封已久的旧年档案库。此处位于宫城深处,少有人至,高大的木架林立,整齐码放着一卷卷用深蓝布套包裹、以丝绦束紧的文书卷宗,上面落满了时光的尘埃。光线透过高窗上蒙尘的绢纱,投下几道朦胧的光柱,光柱中尘埃浮动,更添几分沉静与肃穆。
殷照临一身深青常服,立于一架高大的档案架前,身形挺拔依旧,只是眉宇间带着处理冗繁事务后的沉凝。他并未亲自动手,目光沉静地扫过一排排卷宗,偶尔抬手,精准地点向某一份:“澈儿,取永平七年,北境三镇粮秣调度实录。” 或是:“骁儿,劳你将天启末年,神策军换防图册及勘合记录取来,置于案左。” 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寸感,在这寂静的档案库中显得格外清晰。
东方澈应声而动,身着储君常服,动作却利落干脆。他登上木梯,小心地取下殷师指定的卷宗,拂去表面的浮尘。沈骁,靖国公嫡孙,一身玄色劲装外罩墨蓝锦袍,身姿笔挺如松,闻言立刻应道:“是,殷师。”他动作迅捷,几步便走到另一架前,精准地找到目标卷宗,解开丝绦,与澈儿几乎同时将厚重的卷册捧至库房中央那张宽大的紫檀长案上。两人配合默契,沈骁还顺手将澈儿拂下的些许灰尘用袖口扫开。
案上已摊开数卷,墨迹陈年,纸页泛黄,散发着独特的、混合着墨香与陈腐纸张的气息。澈儿取过镇纸压好卷页,目光专注,一行行扫过那些或工整或潦草的蝇头小楷,将关键信息摘录于手边的素笺之上,字迹清隽有力。沈骁则立于案侧,拿起另一份相对次要的边防哨所轮值记录翻阅,偶尔抬头,目光扫过澈儿专注的侧脸和殷师沉静的背影,眼神里带着对军机要务的天然敬畏与认真学习的专注。档案库内异常安静,只有纸页翻动的沙沙声、笔尖划过素笺的细微声响,以及窗外连绵的雨声。
时间在沉静的翻阅中悄然流逝。东方澈的手指,正抚过一份关于“天启十九年秋,朔风关遭遇战”的战后总结密档。此役在兵部公开的《边关战纪》中记载清晰:时任朔风关守将、忠勇伯赵锋,率部浴血奋战三日,击退北狄五千精锐突袭,斩首八百,自身伤亡三百,力保关隘不失,战后因功擢升。这份密档,便是赵锋本人呈报的详细战报。
然而,就在东方澈的目光扫过关于“敌军主攻方向及兵力配置”的段落时,指尖的动作倏然顿住。他微微蹙起了眉,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这份密档中的描述,与他记忆中曾在兵部公开文牍里看过的、后来被史官录入《战纪》的说法,存在着极其细微、却又难以忽略的差异!
密档原文:“……戌时三刻,敌酋亲率主力约三千骑,携冲车三具,猛攻西侧烽燧台及相连墙体,攻势如潮,声震四野……另,约两千骑分作数股,游弋于关隘东、南两翼,疑为疑兵,牵制我守军……”
而《战纪》及公开文牍的记载却是:“……敌酋主力约四千余骑,携冲车、云梯,猛攻关隘正门及西侧墙体……其东、南两翼,各有千余骑游弋呼应……”
差异在于:
其一,敌军主攻兵力:密档记为“约三千骑”,公开记载为“四千余骑”。
其二,主攻目标:密档明确主攻点为“西侧烽燧台及相连墙体”,并提及“冲车三具”;公开记载则笼统为“关隘正门及西侧墙体”,未提冲车具体数目,却多了“云梯”。
其三,两翼疑兵:密档记为“约两千骑分作数股”,公开记载为“东、南两翼,各有千余骑”。
兵力总数看似相差不大(密档主攻三千+疑兵两千=五千;公开主攻四千+两翼各一千=六千,但表述模糊),关键在于主攻方向的兵力配置和目标精确度!密档的描述更为具体、克制,甚至点出了敌军携带的攻城器械种类和数量;而公开记载则显得兵力更庞大、攻击面更广(加入了“正门”和未提及的“云梯”),更突显守军面临的“绝对劣势”和最终“辉煌胜利”的来之不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