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佩铃护婴 夜响彻慈心
懒浮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1章 佩铃护婴 夜响彻慈心,重生后暴君他跪着求我活,懒浮生,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闽南道的山,像浸了墨的棉絮,压得人喘不过气。密林深处藏着的陋习,比最毒的瘴气还要顽固——“女娃是赔钱货,不如溺在溪里换男丁”。这话像句魔咒,缠绕着世代生息的乡野。
溪涧深潭里,时常漂着裹着破布的婴尸,细弱的胳膊小腿在水里晃荡,像被丢弃的布娃娃;荒山野岭的新土堆下,偶尔能听见微弱的啼哭,被夜风一掐,就没了声息。官府的禁令贴在祠堂的柱子上,红纸黑字被香火熏得发黄,却拦不住人心底那块重男轻女的顽石。
澈儿行至漳浦县时,正撞见一场最简陋的葬礼。坟头连块木牌都没有,只插着几束被露水打蔫的野菊。一个老妪趴在新土上哭,嗓子早哑了,哭声像破锣在敲:“囡囡啊……娘对不住你啊……娘护不住你啊……” 旁边围观的妇人抹着泪说,昨夜她儿媳又生了个女娃,儿子拎着水桶就要往溪里去,是老妪死死抱着他的腿,女娃才暂存下来,可儿子撂下狠话:“明日天亮,必除后患!”
县衙的檀木公案上,积着厚厚的案卷,都是关于溺女的陈案。县令搓着手,眉头拧成个疙瘩:“殿下,不是下官不用力,实在是……深山里的村子闭得紧,民风彪悍得很,差役进去都得挨石头。再说溺女多在半夜,神不知鬼不觉,尸首扔了,苦主不告,我们就算知道,也抓不到实证啊。”
澈儿没说话,指尖在案几上轻轻敲击,笃笃声像在数着什么。目光落在窗外,檐角挂着的一串风铃被风一吹,发出细碎的响声,清越得能穿透雨雾。他忽然停了手:“传我令:漳浦境内,凡新生婴孩,不管是男是女,立刻登记造册。让巧匠赶制小银铃,铃身镂空刻‘胤’字,里面放特制的滚珠,稍微一动就响。凡是新生女婴,官府都赐一枚银铃,系在襁褓的足踝上!父母必须签‘护铃文书’,按指画押!记住,铃在,婴孩就在;铃要是坏了,婴孩没了,父母同罪,里正连坐!”
命令像块石头投进深潭,在漳浦县激起千层浪。银匠铺的炉火彻夜不熄,錾子在银片上飞舞,“胤”字的笔画被刻得深深的,滚珠是用黄铜磨的,保证摇起来声音清脆,能穿透三间屋子。衙役们带着银铃和文书,揣着干粮,翻山越岭往闭塞的村子去。登记姓名,系上银铃,让父母在文书上按指印,红泥印在纸上,像朵小小的血花。动作安安静静,却带着千钧的分量。
那户要溺女婴的人家,门被敲响时,男人正磨着柴刀,刀刃在油灯下闪着冷光。衙役推门进来,女婴裹在破布里,小脸皱巴巴的,闭着眼睛哼唧。老妪抱着孩子,手还在抖。衙役拿出银铃,小小的,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他捏着铃轻轻一晃,“叮铃——” 声脆得像冰裂。然后小心翼翼地系在女婴细嫩的脚踝上,带子系了三个死结。
女婴大概是被惊动了,小脚丫蹬了一下,银铃立刻响起来,“叮铃叮铃”,在死寂的屋里格外刺耳。男人的柴刀“哐当”掉在地上,他盯着那枚银铃,眼神像要吃人。衙役拿起文书,蘸了红泥,抓过男人的手,把他的拇指按在泥里,再重重按在文书上:“看好这铃!它响一夜,你闺女就活一夜;它要是哑了,你就拿命抵!里正也跑不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