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雪垦卤煮盐 苦卤结雪莹
懒浮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6章 雪垦卤煮盐 苦卤结雪莹,重生后暴君他跪着求我活,懒浮生,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休渔令》的墨迹与鱼鳞红印尚未干透,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民潮,如同浑浊的洪水,涌向了云州东境。邻州大旱,赤地千里,官府赈济不力,无数失去家园的百姓扶老携幼,拖儿带女,沿着干涸的河床、龟裂的官道,一路乞讨而来。他们形容枯槁,衣衫褴褛,眼中只剩下求生的本能和深深的麻木。
官道旁,荒野中,临时搭建的窝棚连成一片,如同巨大的、流脓的疮疤。瘦骨嶙峋的孩子在泥地里翻找着一切可食之物,妇人抱着奄奄一息的婴儿,目光空洞。空气中弥漫着尘土、汗馊、排泄物和绝望的气息。
压抑的哭泣、痛苦的呻吟、孩童虚弱的啼哭,汇成一片低沉而令人窒息的悲鸣。
云州城内,关于如何处置流民的争论甚嚣尘上。有言就地驱散,免生事端;有言设粥棚赈济,耗资巨大且非长久之计;更有人危言耸听,言流民中多藏奸宄,恐生暴乱。
澈儿亲临流民聚集地。所见所闻,触目惊心。他蹲在一个蜷缩在破草席上的老妇人身边,老妇人怀中抱着一个气息微弱的孩子。澈儿伸手探了探孩子的额头,滚烫。
孩子皮肤滚烫,却干涩无汗,如同烧红的炭。
那灼热的触感,如同烙铁烫在他的心上。驱散?赈粥?都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是将这些绝望的人推向更深的深渊!
“大人…给口吃的吧…孩子…孩子快不行了…” 老妇人声音嘶哑,如同破旧的风箱。
澈儿脱下自己的外袍,盖在孩子身上。他站起身,目光越过茫茫的流民群,投向云州东部那片广袤却荒芜的海滨盐碱滩涂。那里白茫茫一片,寸草不生,被视为无用之地。
盐碱地反射着刺目的白光,地面覆盖着厚厚的、松脆的盐霜,龟裂的地缝如同大地的伤痕。海风带着咸腥和苦涩的气息。
空气中浓烈的咸腥味,带着碱土的苦涩。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劈开混沌:盐!盐碱地有取之不尽的卤水!而盐,是生存必需品,更是重要的财税来源!若能将流民安置于此,引卤煮盐,变废为宝,化流民为盐户,岂非一举两得?
“石岩!立刻召集工房、户房主事,还有通晓盐务的老吏!本官要去盐碱滩!” 澈儿的声音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断。
勘察、规划、组织。巨大的困难摆在面前:盐碱地荒芜,如何安身?煮盐需柴薪、铁锅,钱从何来?流民孱弱,如何组织?
澈儿力排众议,动用府库储备金(部分来自查抄款项),购买大批毛竹、芦席、以及最粗糙的大铁锅。他亲自选址,在盐碱滩边缘相对高燥处,规划出一片片方正的“灶户区”。
流民们在官兵和工头的组织下,砍竹为柱,编席为墙,搭建起一排排简陋却规整的窝棚。灶户区中央,挖掘巨大的蓄卤池,引入附近沟渠的咸水沉淀。远处,一座座用土坯垒砌的、巨大的煮盐土灶如同堡垒般矗立起来。
砍竹声、编席声、挖掘泥土的号子声、土坯垒砌的夯打声…荒芜的盐碱地上,响起了久违的、充满希望的建设之声。
泥土的腥气、毛竹的清香、海风的咸腥混合。
分发铁锅、柴刀(用于砍伐滩涂上的耐盐灌木作燃料)。流民们以家庭或邻里为单位,被编入“灶户”,划片负责。
衣衫褴褛的流民,颤抖着接过崭新的铁锅和柴刀,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那冰冷的铁器,此刻却成了生存的希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