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51集:针对性的反制策略制定,历代风云五千年,竹晴园,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同一时间,虎头岭根据地的技术科窑洞内,灯火通明。老王头正趴在一张木板桌上,调试着一个用铁皮罐头、旧线圈和各种零件拼凑起来的装置。装置顶部伸出一根歪歪扭扭的铜丝天线,连接着一个从日军电台拆下来的示波器。
“来了!”一个技术员突然喊道,指着示波器上跳动的波形,“这是模拟的日伪脉冲信号,频率大概在30兆赫左右!”
老王头眼睛一亮,赶紧将一个自制的电容接入电路。示波器上的波形立刻开始紊乱,像被投入石子的水面。“成了!”他猛地一拍大腿,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这个干扰频率覆盖30到50兆赫,只要功率够,能把他们的接收器搅成一锅粥!”
“可是科长,”另一个技术员指着旁边一个笨重的蓄电池,“这东西太耗电了,而且体积太大,不好携带啊。”
老王头摸了摸下巴上的胡茬,沉思片刻:“好办!咱们把核心电路板拆出来,做成便携式的‘干扰盒’,用干电池供电。功率小点,但近距离干扰足够了。让交通站的人扮成商贩,把干扰盒藏在货担里,靠近登记处就能发挥作用!”
窑洞外,启明星已悄然升起,映着技术员们兴奋的脸庞。那台粗糙的干扰装置,此刻仿佛变成了一把即将刺破黑暗的利刃。
第四章 铁壁碰撞:登记处的风暴
清晨的北平,薄雾未散。日伪设在西城区的户籍登记处前,早已排起了长队。不同于往常的沉默恐惧,今天的队伍里弥漫着一种压抑的躁动。不少人手里都捏着一张昨晚悄悄传来的传单,“反对电子枷锁”“不当亡国顺民”的字眼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登记处门口,几个穿着黑制服的伪警挎着东洋刀,不耐烦地呵斥着:“快点快点!把户口本、良民证都拿出来!今天要换发电子户籍牌,不换的按通匪论处!”
突然,人群中传来一声哭喊:“老总啊,我们家孩子病了,哪有钱换什么电子牌啊!”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跌跌撞撞地冲到前面,后面立刻跟上几个老人,七嘴八舌地哭诉:“我们不识字,这玩意儿怎么用啊?”“日本人抢了我们的地,哪还有钱办这个!”
事先埋伏在人群中的地下党员趁机高声喊道:“乡亲们,这电子牌就是锁咱们的铁链子啊!不换!坚决不换!”
“不换!不换!”口号声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人群开始向前涌动。伪警们慌了神,举起警棍就要打人:“散开!再不散开就开枪了!”
就在这时,几个推着小吃车、挑着货担的“商贩”不动声色地靠近登记处。他们悄悄按下藏在货物里的“干扰盒”开关。几乎是瞬间,登记处内负责读取电子户籍牌的仪器突然发出“滋滋”的怪响,屏幕上的字符乱跳,最后彻底黑屏。
“怎么回事?!”登记处里的日本技术官暴跳如雷,对着仪器又拍又打。外面的伪警见状更加慌乱,拔出枪就朝天鸣放。
“开枪了!小鬼子开枪了!”人群中爆发出惊恐的呼喊,但更多的人却被激怒了。不知是谁带头捡起地上的石块,朝着登记处的窗户砸去。“砸了这鬼地方!”“不让我们活,你们也别想好过!”
石块、烂菜叶、鸡蛋雨点般飞向登记处,玻璃碎渣四溅。伪警们被打得抱头鼠窜,日本技术官吓得躲在桌子底下。而那些“商贩”则趁着混乱,悄无声息地混入人群,消失在街巷深处。
第五章 破局之光:铁网的裂痕
北平登记处的抗议风暴像瘟疫一样迅速蔓延。天津、保定、张家口等试点城市相继爆发大规模民众抵制活动。日伪原本计划用来展示“新秩序”的电子户籍制度,成了点燃民众怒火的导火索。
更让日伪头疼的是,技术上的麻烦层出不穷。不仅登记处的仪器频频失灵,连他们安设在街道关卡的远距离接收器也时常受到干扰,要么收不到信号,要么显示错误信息。日本技术专家们焦头烂额,却始终查不出干扰源,只能眼睁睁看着精心策划的“铁网”出现一个个裂痕。
根据地的作战室里,陈刚拿着刚收到的战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老张递过一杯热茶:“司令员,北平地下党传来消息,日伪已经宣布暂缓新户籍制度的推行,还撤了好几个负责此事的伪官。民众的士气很高,不少人主动要求加入地下抗日组织。”
“好!”陈刚猛地一拍桌子,“老王头他们的干扰器立了大功!这说明,只要咱们找准敌人的软肋,土办法也能破洋技术!”
这时,王建国带着几个技术员走进来,手里捧着几个巴掌大的铁盒子。“司令员,这是改进后的‘便携式干扰盒’,体积更小,电池能用三天,有效干扰距离五十米。”他脸上带着疲惫却自豪的笑容,“我们已经赶制出一百个,马上就能通过交通站送到各沦陷区。”
陈刚接过一个干扰盒,冰凉的金属外壳上还带着工匠的体温。他抬起头,目光扫过窑洞内斗志昂扬的面孔,缓缓说道:“日伪的新户籍制度,是想从根上掐断我们的活路。但他们忘了,真正的铁壁不是钢筋水泥,也不是什么电子脉冲,而是千千万万不愿做亡国奴的老百姓!”
“这次反制,我们用技术破了他们的‘硬锁’,用民众破了他们的‘软锁’。”陈刚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但这只是开始。只要鬼子还占着我们的土地,我们就要不停地破局,不停地战斗。告诉同志们,把干扰器送出去,把民众发动起来,让日伪的每一道枷锁,都变成吊死他们自己的绳索!”
窑洞外,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太行山脉的峰峦上,仿佛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镀上了一层金色的曙光。那些散布在沦陷区各个角落的“干扰盒”,如同暗夜里的星火,正与千万民众的反抗意志交织在一起,等待着燎原的时刻。而根据地制定的这场针对性反制策略,不仅打破了日伪的新户籍阴谋,更让所有人都明白:只要人心不死,希望就永远不会熄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