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偶遇
我热痢的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7章 偶遇,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我热痢的马,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他很快在角落里发现了几本落满灰尘的《江宁府志》散卷和一部厚厚的《刑案汇览辑要》。书页粘连,翻动时发出脆响,显然久无人问津。
他如获至宝,立刻捧着书,在靠窗一张吱呀作响的旧条凳上坐下,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
过目不忘的能力在此刻全力运转。
那些枯燥的府志条目、复杂的律例条文、千奇百怪的刑名案例,如同汹涌的潮水般涌入他的脑海。他的手指在发黄的书页上快速划过,眼神专注而明亮,大脑像一座精密高效的工坊,将海量的信息分门别类地存储、归档。
他甚至没有注意到,自己口中无意识地低声复述着一些关键细节:“……正德七年,江宁县水患,饥民哄抢官仓米粮,主犯张阿大依律当斩。然府衙查明其抢粮实为救襁褓中垂死幼子,且所抢不过斗米,情有可原。时任知府王大人力排众议,改判枷号示众三日,发回原籍管束。此判例后录入《恤刑则例》……”
就在他沉浸于这些冰冷条文背后的悲欢离合,尝试在记忆中构建一个个鲜活案例,试图理解那“情”与“法”之间微妙的平衡点时,一个温和醇厚的声音自身侧响起:
“小友对刑名律例,兴趣颇深?”
李明悚然一惊,猛地从书页间抬起头。只见一位身着半旧藏青直裰的中年文士,不知何时已悄然站在他身旁的条凳另一端。
此人约莫四十余岁年纪,面容清癯,肤色微黑,眼角带着几缕细密的皱纹,眼神却温润平和,如同蕴藏了星光的深潭。
他身形颀长,站姿松而不垮,一手随意负在身后,一手拿着一卷翻开的旧书,气质沉静内敛,没有丝毫咄咄逼人的锋芒,却自有一股令人心折的从容气度。
李明慌忙起身,拱手行礼:“小子冒昧,打扰先生清静了。只是……只是府试在即,策论需务实,小子根基浅薄,故来此寻些佐证,以增见闻。” 他心中惊疑不定,这人何时进来的?自己竟全然未觉!而且对方身上那份渊渟岳峙般的沉静,绝非普通读书人可比。
中年文士微微一笑,摆摆手示意李明坐下,自己也随意地坐在条凳另一端,目光扫过李明手中的《刑案汇览辑要》和摊开的《江宁府志》,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府试策论,首重经世致用。能想到从地方刑案志书中汲取养分,小友心思倒是务实,不尚空谈。只是……”他话锋微转,语气依旧温和,“方才听你所言案例,那知府王大人改判,小友以为如何?是‘法’屈于‘情’,还是另有深意?”
这问题直指核心!李明精神一振,这正是他苦苦思索的关节所在。他略一沉吟,脑中瞬间调出刚刚记下的所有相关细节:案情始末、律条规定、当时的灾情背景、知府王大人的仕途履历……过目不忘的能力让他拥有了详实的“素材库”。
“回先生,”李明组织着语言,眼神明亮,“依《大明律》,哄抢官仓,确属重罪,斩刑不为过。然王大人改判,小子以为并非单纯屈法徇情。其一,张阿大动机非为私利,实为救子,其情可悯;其二,哄抢规模甚小,未酿大乱,其行可恕;其三,亦是关键,”李明顿了顿,脑中闪过府志中关于当年水患的记载,以及父亲曾提及的“治乱之道”,“当时水患刚过,饥民遍地,人心惶惶。若对张阿大处以极刑,恐非但不能震慑宵小,反易激起民怨,使更多绝望饥民铤而走险,酿成更大祸乱!王大人此举,表面是恤刑,实则是权衡利弊后,以最小的代价稳定了局面,平息了潜在的民怨沸腾,乃‘以刑止刑’、‘刑期于无刑’的更高明手段。与其说是屈法,不如说是‘法’在‘势’与‘情’的权衡下,找到了更符合‘忠厚’本心的落脚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