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35章 雨林里的"铁轨课",钢轨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万,汪途,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林野解释道:“就是地下的河流,通常在喀斯特地貌或者有特殊地质构造的地方存在。它们的水位和流量会受到降雨、季节等多种因素影响,有时候变化很大。”

安娜的眼睛睁大了:“所以,您是说……这里的地下河水位也变化了?”

“很有可能。”林野站起身,抬头看了看四周,“如果地下河的水位上涨,可能会影响到地表的排水系统,甚至渗透到河道和港口,改变潮汐的规律。就像一个巨大的地下水库,在偷偷地‘吐纳’着水量。”

安娜也从背包里掏出一个陶制的杯子,用手指蘸了蘸水洼里的水,在杯沿画了一个圈,然后小心翼翼地舀起一小杯水,递给林野:“我阿公说,这水能治疟疾。当年第一批来修铁路的中国工人,很多人得了疟疾,喝了这‘神井’的水,病都奇迹般地好了。”

林野接过陶杯,杯壁粗糙,带着泥土的气息。他再次抿了一口,那股铁锈味似乎更明显了些,但甘甜依旧。“或许只是巧合,或者水里的矿物质起了作用。”他笑了笑,将杯子递还给安娜,“但无论如何,这片土地确实在默默地保护着我们。”

安娜的手指轻轻碰了碰他的手背,冰凉而柔软。她看着林野,眼神里充满了信任和感激:“您看,我们的土地,连水都在保护我们。”

林野看着她,这个年轻的海地姑娘,有着不同于他见过的任何人的眼神,清澈、坚定,又带着一种对土地的敬畏。他忽然觉得,这次来海地,或许不仅仅是完成一个工程项目那么简单。他低头看了看手腕上的银镯,红绳在雨水的浸泡下变得更加柔软,平安结的纹路却依然清晰可见。他想起了扎伊,想起了缅北高原上的风沙,想起了那些淳朴而智慧的人们。

“安娜,”他开口,声音在雨声中显得有些低沉,“如果地下河的水位真的影响了潮汐,那我们需要尽快采取措施,保护我们的工程,也保护这片土地。”

安娜用力点头:“我阿公的笔记里,还画了地下河大致的走向。我们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再仔细找找,看看有没有其他出口或者支流。”

他们决定先记录下这个“神井”的位置和水文特征,然后根据安娜阿公笔记上的线索,继续在附近搜索。雨势渐渐小了些,虽然依旧淅淅沥沥,但能见度稍微提高了一些。他们用手机和笔记本记录下水洼的位置、水质、以及周围的环境特征,又采集了一些水样,准备带回项目部进行更详细的化验分析。

就在他们准备离开时,安娜突然又指向不远处的雨林深处:“您听,还有声音!”

林野侧耳倾听,果然,除了雨声,还有一种细微的、持续不断的“汩汩”声,像是水在地下深处流动的声音。他心中一动,难道这就是地下河的流向?

他们循着声音,拨开更密集的灌木丛,终于在一处陡峭的岩壁下,发现了一个被藤蔓和苔藓覆盖的、幽深的洞穴入口。洞穴里黑漆漆的,隐约能听到水流的声音变得更加清晰、响亮。

“地下河的另一个出口?”林野兴奋起来,“安娜,你阿公的笔迹果然没错!”

安娜也显得异常激动:“阿公说,地下河像一条沉睡的巨龙,我们最好不要惊扰它。但现在,它似乎醒来了。”

他们没有贸然进入洞穴,只是在外围仔细观察和记录。林野拿出地质锤,敲击着岩壁,感受着岩石的质地和结构。这里的岩层似乎比其他地方更加疏松,有明显的裂隙。他结合安娜阿公的笔记,开始推测地下河可能的完整走向,以及它如何与地表的河道和港口相互影响。

雨又下大了,他们知道不能再待在这里。临走前,安娜在“神井”的水洼边,用几片金竹叶和山藤,精心地编织了一个小小的、象征性的竹笼,轻轻放入水中,算是向土地表达一种敬畏和感谢。林野看着她的动作,若有所思。

回到项目部时,雨已经停了,但天空依旧阴沉。空气湿热而黏稠,带着雨后泥土和植物混合的腥甜气味。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和工人们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林野和安娜浑身湿透,像两只落汤鸡,但心情却异常轻松和振奋。

他们直奔临时办公室,将采集到的水样和记录的数据交给杰克,并详细地描述了他们在莱凯村后山的发现。杰克听完后,立刻组织了地质和水文专家,对水样进行快速检测,并开始根据林野的描述和安娜阿公的笔记,重新绘制圣马克港区域的地下水文图。

检测结果很快出来了:水样的矿物质含量和微量元素比例,确实与典型的地下河水质相符,且含有一种特殊的、能够调节水体酸碱度的矿物质。这进一步证实了他们的推测——圣马克港下方确实存在一个活跃的地下河系统,而且最近由于降雨量异常增多,或者其他地质活动的影响,地下水位急剧上升,导致了一系列地表现象的异常。

“涨潮提前,是因为地下河在雨季储存了大量的水,当水位达到一定高度,就会通过一些未知的通道,比如我们发现的那个洞穴,或者被填埋的‘神井’附近裂隙,缓慢地渗入到河道和港口,增加了水体总量,从而影响了潮汐的规律。”一位水文专家解释道,“而退潮时水位偏低,则可能是因为地下河在补充河道的同时,也分流了一部分本该退回大海的水量。”

至于那片暗红色的“疑似赤潮”区域,经过杰克的团队使用水下探测设备进行初步勘察,发现那里确实存在异常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但并非典型的藻类赤潮,而是水体中溶解了大量的地下河矿物质,导致颜色变深。这些矿物质本身无害,甚至可能对某些海洋生物有益,但浓度的突然变化,确实会暂时扰乱当地的生态平衡。

原因找到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是继续维持现状,任由地下河的影响存在?还是采取措施,比如加固堤坝,或者尝试引导地下河的流向?

林野召集了所有中方和外方技术骨干,包括安娜,一起开会讨论。会上,各种意见纷纷。有人主张保守,认为只要确保工程结构安全即可;有人则建议主动出击,尝试利用这个地下河系统,比如建设小型水电站,或者将其纳入港口的供水系统。

就在这时,安娜站了起来,她有些紧张,但声音清晰:“各位叔叔、哥哥姐姐,我阿公说,土地是大家的老师,也是大家的家。我们不能只想着怎么‘控制’它,更应该学着怎么‘理解’它,‘适应’它。”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我阿公还教我们,修铁路,不只是修铁轨,更是要修一条让土地和人都舒服的路。就像我们用的金竹笼,山藤捆扎,让路基能‘呼吸’,能随着土地一起生长。也许,我们不需要去‘改变’地下河,只需要让我们的工程,更好地‘融入’这片土地。”

安娜的话让会场安静了下来。林野看着她,心中充满了感动和赞赏。这个年轻的海地姑娘,虽然缺乏专业的工程知识,但她对土地的理解和敬畏,却比任何图纸和计算都更加深刻。

他站起身,走到会议桌前,拿起一支笔,在一张大型的圣马克港区域图上,标注出地下河的大致走向,以及他们发现的几个关键点,包括莱凯村后山的“神井”和洞穴出口。“安娜说得对。”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我们不能对抗自然,只能与它和谐共处。既然地下河是这片土地的一部分,那么我们的铁路,也应该成为它的一部分。”

他提出了一个大胆而新颖的方案:利用地下河的水位变化规律,结合他们之前采用的“会呼吸的路基”理念,对铁路沿线的路基和桥墩进行进一步优化。具体来说,就是在路基两侧,增加更多用山藤捆扎的金竹笼护坡,并在竹笼内部填充更多的鹅卵石和透水性材料,形成一个类似“地下水库”的缓冲带。当地下河水位上涨时,多余的水可以通过竹笼的缝隙渗透到路基两侧,被鹅卵石暂时储存;当水位下降时,储存的水又可以缓慢地释放出来,补充到地下河或者地表水体中,起到调节作用。

同时,他们计划在桥梁和关键路段下方,保留甚至扩大地下河的出口通道,避免强行截断导致更大的水压和地质灾害。他们还将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和山藤,开发出一种新型的、更柔韧更透水的路基加固材料,取代部分传统的混凝土结构。

这个方案,既考虑了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又充分尊重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智慧,甚至可能为当地带来新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讨论声,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疑问,气氛空前高涨。

安娜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她看着林野,又看看那些认真讨论的工程师们,仿佛看到了阿公所说的“土地与人和谐共处”的未来。她悄悄地拿出手机,给远在村里的阿公发了一条信息,用克里奥尔语写道:“阿公,我们找到了地下河的秘密,我们正在学着和它做朋友。”

三个月后,当首列货运列车鸣笛驶过圣马克港铁路桥时,林野正蹲在新铺的钢轨旁。他身边,是几个正在检查线路的工人,还有几个从莱凯村跑过来的孩子,他们追着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笑声清脆,像跳跃的音符。

“林工!”安娜举着平板电脑跑过来,屏幕上是她阿公的笔记扫描件,旁边是她用克里奥尔语和一点点中文写下的注释。“我阿公说,这条铁路要叫‘铁轨与土地的约定’。”她指着照片里最前排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那是她的侄女,“她说长大要当铁路工程师,像您一样教大家修铁路。”

林野望着远处的海平线,热带的风吹起他的工装衣角,带着雨林和海水的气息。他忽然想起了很多事:在缅甸时,扎伊用银镯暖他的手,玛依煮的姜茶驱散寒意,老周铺在枕头下的、画满线路图的老图纸……原来无论多远,无论在哪个国家,那种人与人之间、人与土地之间的“传承”和“温暖”,味道都是一样的。

暮色渐浓,夕阳的余晖透过雨林的缝隙,洒在崭新的钢轨上,泛着温暖的金色光芒。林野蹲在新铺的钢轨旁,没有穿工装,而是换上了一身相对休闲的衣裤,但手腕上的银镯依然没有摘下。他拿起那枚在缅甸得到的、象征着平安的银镯,用镯子边缘,在靠近枕木的钢轨内侧,轻轻刻下一行字:

“铁轨会记住所有温暖的手,也会教会更多人如何温暖土地。”

刻完字,他直起身,轻轻拍了拍手上的灰尘。风掠过雨林,藤蔓和竹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在低声应和着他的话语。

远处,传来火车的汽笛声,悠长而有力。那是首班货运列车,正载着海地的香蕉、咖啡,还有矿石,驶向太子港的港口,驶向更广阔的世界。钢轨与藤蔓的影子交织在一起,在夕阳里拉得很长,很长——那是中缅的银镯与海地的藤蔓,共同写下的,关于守护与新生的诗。而诗里最动人的句子,是安娜用克里奥尔语说的那句,在她阿公的笔记被大家传阅、惊叹之后,在她侄女兴奋地围着他问这问那之后,她悄悄走到他身边,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说:

“mèsi, m. Lin. Nou ka travay ansanm.”(谢谢,林工。我们一起工作。)

这三个字,简单而真挚,却包含了太多的含义:感谢、认可、伙伴情谊,以及一种跨越文化、语言和地域的,对共同未来的美好期许。林野转过头,看着安娜明亮而充满希望的眼睛,点了点头,嘴角露出一个温暖的笑容。

雨季的回响,最终化作了和谐的低语。在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铁轨延伸,连接着远方,也连接着人心。而那些温暖的手,那些充满智慧的传统,那些对土地的敬畏与爱,都将随着火车的汽笛声,永远地镌刻在这片土地上,成为新的传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

清纯同桌读心后,我的千亿帝国梦不保了

琅川

权倾朝野,女帝求我别反

准备起飞

旧日巫师:退役轮回者的永生之路

寿槐

医圣传

竹晴园

锦华情笺:良缘误惹帝王心

虹铯

高冷校草捂不热,热恋竹马他悔了!

姜淼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