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六组道岔之战——胶垫、盯控与十五日倒计时
汪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87章 六组道岔之战——胶垫、盯控与十五日倒计时,钢轨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万,汪途,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天窗点开始!按计划!干!”郭振德的声音如同战鼓,点燃了战场,让每个人的血液都开始沸腾。
螺栓的末日: 十几台内燃冲击扳手同时咆哮!“哒哒哒哒——!”狂暴的冲击瞬间撕裂锈死的螺母,火星如烟花般迸射,照亮了工人们的脸庞。旧扣件、夹板、护轨纷纷解体。冰冷的寒风卷起铁屑和尘土,形成一个个小小的旋涡。职工老刘紧盯着,吼声压过噪音:“这个滑丝了!切掉!别硬打!”“护轨螺栓卸净再撬!”他手持钢锯,对准一个滑丝的螺栓,用力锯下去,火星四溅。旁边的“铁力”工人看着,眼中闪过一丝敬畏,也有那么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破拆清场: 大撬棍插入轨底,液压起动机轰鸣顶升。风镐“突突突”啃噬着顽固的基础,发出沉闷的声响。旧钢轨、岔枕在号子声中被抬离,装上拖车。烟尘弥漫,工人们的脸上、身上都蒙上了一层灰色的尘土,像是一幅幅抽象的画作。烟尘中,老李拿着道尺,快速测量着道床的平整度,为后续的安装提供参考数据,他的身影在烟雾中若隐若现。
基床整平与铁垫板就位: 旧物移除,线路工迅速道尺、水平仪检查基面。“铁力”工人洋镐铁锹齐上,小型夯机夯实。崭新的铁垫板按编号精准放置。职工老李带人,水平尺一丝不苟校验每块垫板绝对水平,石笔标注位置。“平!必须平!悬空半点不行!”他一边喊着,一边用撬棍调整垫板的位置,确保每一块都稳稳地落在道床上。石笔在铁垫板上划过,发出刺耳的摩擦声,像是战斗的号角,宣告着新生的开始。
神圣的铺设: 这是职工绝不放手的环节! “铁力”工人搬来对应型号的道岔专用胶垫箱。职工小王、小刘立刻上前,像迎接圣物一样,小心翼翼地打开箱子,动作轻柔得仿佛怕惊扰了什么。
终极复核: 拿起胶垫,与铁垫板标注编号、图纸再次核对型号。万无一失!小王的手指在胶垫上轻轻拂过,感受着那柔软的触感。“这玩意儿,看着软,作用可大着呢。”他对旁边的“铁力”工人解释,“它能让轨道有弹性,减少列车通过时的冲击,还能绝缘,防止电流跑掉。”
清洁仪式: 用毛刷、无纺布仔细清洁铁垫板凹槽和胶垫底面,确保无尘、无沙、无油! 一粒沙子都可能成为应力集中点,影响胶垫的弹性和绝缘性能。小刘蹲在地上,用刷子仔细地刷着铁垫板的凹槽,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必须干净!不然胶垫压下去,里面藏了沙子,时间长了,轨道就会变形。”他一边刷着,一边对旁边的“铁力”工人说,语气里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认真。
精准入位: 职工亲手(或寸步不离监督),将胶垫精准嵌入铁垫板凹槽,边缘对齐,无扭曲、无翘边、无移位! “放正!压平!手别抖!”吼声在寒夜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对于滑床板下方的关键承力胶垫,更是反复校验,如同放置精密仪器。小王的手指在胶垫上轻轻按压,感受着那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触感。“必须放正,不然尖轨转换的时候,就会卡壳,后果不堪设想。”他一边说着,一边用螺丝刀轻轻敲打胶垫的边缘,确保它完全嵌入凹槽,发出沉闷而令人安心的声音。
护轨胶垫同步: 在放置护轨前,其下方的专用胶垫同样经历严格的清洁和精准安装流程,由职工老周亲自把关。老周是个老线路工,经验丰富,他对护轨胶垫的安装格外重视。“护轨胶垫,关系到列车运行的安全,一点都不能马虎。”他一边说着,一边用卡尺测量着胶垫的厚度,确保符合标准。
金鹰焊接:熔接未来 (铝热焊、胶接绝缘安装,职工赵大锤组严密监控质量)
协同推进:安装与初调
岔枕与钢轨就位: “铁力”在职工监督下,将新岔枕、基本轨、尖轨、护轨等巨大构件吊装到位,粗定位。每一个部件的吊装,都伴随着职工们的严密监控。他们用道尺、水平仪、弦线等工具,确保每一个部件都精准到位,如同在完成一场精密的手术。
滑床板安装——胶垫的考验: 职工紧盯! 确保滑床板平稳落于专用胶垫上,严禁“硬着陆”或偏移挤压! 螺栓初紧时,职工即用扭矩扳手抽检,防止过紧压溃胶垫弹性。赵大锤站在一旁,手里拿着扭矩扳手,随时准备抽检。“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要恰到好处。”他一边说着,一边用眼睛盯着“铁力”工人的动作,眼神锐利如鹰。
护轨安装与间隔调整: “铁力”抬放护轨,职工老周精调。钢尺、塞尺并用,精确控制“查照间隔”(42mm±1)、“护背距离”(1348mm±1)。胶垫在此处提供关键的微调余地和缓冲。 螺栓紧固后,扭矩扳手再次抽检。老周的手指在护轨上轻轻滑动,感受着那冰冷的金属触感。“必须精确,不然列车通过的时候,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损坏轨道。”他一边说着,一边用塞尺测量着护轨与基本轨之间的间隙,确保符合标准,那动作娴熟得像在弹奏一首无声的乐章。
扣件系统: 所有弹条、螺栓的安装,职工均监督是否平稳压在对应胶垫上,并抽检最终扭矩。赵大锤的徒弟小李,拿着扭矩扳手,随机抽检“铁力”冲击扳手打过的螺栓。“这个才1000!标准1200!紧!”“这个太紧了,胶垫都压扁了!松半圈!”他的声音虽然年轻,但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让“铁力”的工人也乖乖照做。
电务段:尖轨的“灵魂”调试 (密贴、缺口、电气测试,与职工紧密配合)
无处不在的“盯”与“控”
AK12职工的身影活跃在每一个关键节点:
扭矩之眼: 手持定扭矩扳手,随机抽检“铁力”冲击扳手打过的关键螺栓(滑床板、护轨、胶接绝缘接头),发现不足或过紧立刻叫停纠正。 “这个才1000!标准1200!紧!”“这个太紧了,胶垫都压扁了!松半圈!”赵大锤的声音如同惊雷,在工地上回荡,每一次吼声都让空气为之震颤。
几何哨兵: 道尺、弦线不离手,在部件初装后快速核查轨距、水平,为后续捣固提供初步数据。小王拿着道尺,蹲在地上,仔细测量着轨距。“轨距必须精确,不然列车通过的时候,就会产生巨大的侧向力,损坏轨道。”他一边说着,一边用笔在记录本上记录着数据,每一个数字都关系到列车的安全。
清洁强迫症: 时刻警惕油污、沙砾污染胶垫或轨面,随时呵斥清理。小刘拿着刷子,随时准备清理掉落在胶垫上的沙粒。“这玩意儿,脏一点都不能用,会影响弹性,甚至导致绝缘失效。”他一边刷着,一边对旁边的“铁力”工人解释,那认真的样子,仿佛在擦拭一件稀世珍宝。
流程纠察: 严禁外包为抢时间跳步或简化流程。“砂模没封好箱就想点火?停下!”“胶接面没打磨干净不准涂胶!”赵大锤的声音如同战鼓,敲打着每一个人的神经,确保每一个步骤都万无一失。
时间绞索下的奋战
时间在柴油机的嘶吼、扳手的咆哮、号子声、对讲机的尖叫、寒风的呜咽中飞逝。汗水在厚重棉衣内流淌,在体表结成冰壳。饥饿与极寒被巨大的倒计时浇灭。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不知疲倦地忙碌着,与时间赛跑。
郭振德的声音在对讲机里沙哑咆哮,协调资源,处理突发。“老吴,2#岔的捣固车怎么还没到?”“小王,把1#岔的几何数据发给我!”“赵大锤,胶接绝缘那边怎么样?”
赵大锤的声音在对讲机里回应:“郭主任,胶接绝缘那边没问题,‘金鹰’的人虽然动作慢,但还算靠谱。就是胶垫,‘铁力’那帮家伙,动作太毛糙,差点把一块胶垫压坏了!”
“知道了!盯死他们!”郭振德吼道,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不容置疑的坚定。
老吴的声音也传来:“郭主任,2#岔的捣固车堵在前面了,我联系过了,他们正在清理障碍,应该马上就到。”
“知道了,老吴,盯紧点!”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每一个作业点都在紧张地忙碌着。探照灯的光芒下,工人们的身影如同钢铁的雕塑,在寒风中屹立不倒,他们的眼神里,有疲惫,有专注,也有一种即将完成使命的期待。
晨光刺破地平线时,最后一组胶接绝缘螺栓在定扭矩扳手下发出清脆的“咔哒”声。喧嚣渐息,疲惫的工人们瘫坐在冰冷的道路上,寒风吹过,卷起他们头上的棉帽和围巾。但胜利只是阶段性的。郭振德嘶吼着收尾命令:“线路工!道床恢复!外观整理!捣固车!惯导小车!探伤!快!”
在紧张的收尾、检测、确认人员机具下道后,郭振德抓起对讲机,声音沙哑却如释重负:“老陈!现场报告:第一组天窗作业完毕!人员机具下道!线路几何尺寸初步达标!请求开通!”
防护撤除。第一夜的战斗,以极限压榨的节奏,啃下了一块硬骨头。指挥车内,倒计时数字冰冷地跳动着:13天。林野的目光扫过屏幕上剩余的五颗红点,又望向车外那群裹着冰壳、却眼神依旧锐利的职工。沙棘堡的钢铁脉络,正在这群“盯控者”以毫米为单位的坚守下,于十五日的倒计时中,艰难而坚定地重塑。道岔专用胶垫那无声的弹性,成为了这场与时间和钢铁较量的战役中,最不容有失的生命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