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卸石砟、道床外观整理与精准测量
汪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86章 卸石砟、道床外观整理与精准测量,钢轨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万,汪途,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沙棘堡的黎明,带着戈壁滩特有的、仿佛能刺穿骨髓的清冷降临。肆虐了一夜的寒风虽略有减弱,但零下二十几度的低温依旧主宰着大地,冻土坚硬如铁,踩上去发出沉闷的“笃笃”声,像是敲击在死寂的磐石上。昨夜铝热焊的炽热光芒与喧嚣已然褪去,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一丝灼烧后的焦糊味,但很快被凛冽的寒风带走。留下的是十处崭新的、打磨光滑的焊缝,在晨曦中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如同这条钢铁长龙身上新愈合的伤疤。然而,这仅仅是“接骨”手术的第一步。更严峻的考验在于让这条“钢铁长龙”的“筋骨”——轨道几何尺寸——在经历大手术后,恢复甚至超越原有的平顺与稳定。
宿营车旁,林野裹紧厚重的棉大衣,厚实的棉帽的护耳紧紧扣住耳朵,试图将最后一丝温暖包裹住。他呼出的白气在冰冷的空气中迅速凝华消散,像一缕缕短暂的灵魂。他裹得严实,但那深入骨髓的寒意似乎无处不在,尤其是脸颊和手部,早已麻木,只剩下一种钝痛的感觉。他目光锐利地扫过作业区——K117+500至K118+100的线路上,道砟在昨夜的焊接、换岔作业中被不可避免的踩踏、挤压,变得凌乱、板结,失去了应有的支撑力和排水功能。尤其是在作业核心区域,道床被严重扰动,石砟被挤向两侧,道心部分甚至露出了底砟或路基表面,如同被翻挖过的土地,一片狼藉。
“郭主任,焊轨质量秦工确认没问题了,但这道床和几何状态……”林野的声音带着彻夜未眠的沙哑,他指着线路,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喉咙深处挤出来的,“不整好,轨排不稳,几何尺寸保持不住,别说动检车过不了,行车安全都是隐患。特别是刚焊完的接头,底下没支撑好,应力集中,容易出问题。捣固前,必须精测!一步错,步步错,最后功亏一篑。”
副主任郭振德同样一脸疲惫,昨晚的铝热焊战斗异常激烈,每一组焊缝都凝聚着工人们的心血和汗水。但他眼神锐利如鹰,被寒风吹得有些发红的眼睛里,燃烧着责任和决心。他用力搓了把脸,试图驱散刺骨的寒意,那冰冷的触感反而让他更加清醒。“放心,林主任!”他的声音洪亮,盖过了风声,“天窗点还有最后两个半小时(04:00结束),足够我们把道床恢复如初,几何尺寸调到最佳!精测、卸砟、捣固、复测,一步都不能少! 惯导小车、卸砟车、捣固车都在站内待命了!老吴!防护组!按计划行动!”
“现场防护员老吴收到!”老吴的声音立刻回应,带着不容置疑的沉稳,穿透了清晨的寒冷,“移动减速信号牌(黄牌)已按规定设于K117+500和K118+000外侧! 防护员已到位,加强了望!老陈!老陈!沙棘堡驻站联络员老陈!现场请求轨道检查仪(惯导小车)、卸砟车、捣固车依次入网!作业区段:下行正线K117+500至K118+000!限速25km\/h!”
“驻站联络员老陈收到!”对讲机里传来老陈清晰的声音,字字句句都带着职业的严谨,“已向车站值班员申请!调度命令td仍在有效期内!确认轨道检查仪(车次:xGc-01)、卸砟车(车次:xSZ-01)、捣固车(车次:xdd-01)已由沙棘堡站1道发车!限速25km\/h进入封锁区间!轨道检查仪预计3分钟后到达K117+500入网点! 现场防护员老吴,请再次确认防护设置到位!司机联控准备!”
“现场防护员老吴确认!防护有效!区间安全!司机联控准备就绪!”老吴的声音斩钉截铁,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
第一步:惯导小车精测——手术前的精准“ct”
首先抵达作业区入口的,并非庞然大物,而是一台看起来颇为“小巧玲珑”的设备——由两名穿着同样厚重工装、背着工具包的测量工推着的惯导轨道检查小车。它结构紧凑,主体是一个坚固的金属框架,下方装有高精度测量轮,紧紧卡在钢轨上,发出轻微而坚定的“咔哒”声。框架中部集成着核心设备:一个密封良好的黑色箱体,里面是惯性导航单元(ImU),旁边是里程计,还有一个小型高精度全站仪(或棱镜,需配合后方设站),以及中央处理器和硬盘。在如此严寒下,其精密电子元件需要额外保温,箱体上贴着温度补偿的标签,提醒操作人员注意。寒风呼啸而过,小车框架上凝结了一层薄薄的冰霜。
“郭主任,林主任!测量组报到!”为首的测量工老杨呵着白气,声音洪亮,他的眉毛上结着细密的冰晶,像两撇白色的眉毛。他们迅速在K117+500入网点附近选定一个稳固点,这里是道路相对较少、路基较为坚实的地方。老杨小心翼翼地架设全站仪基座,并开始极寒环境下的仪器初始化操作,动作娴熟而谨慎。他知道,寒风对全站仪的激光测距精度和惯导单元的稳定性都是巨大挑战,必须尽可能减少误差。旁边的年轻测量工小李则忙着连接电源、检查数据线,并打开小车的控制平板。
惯导小车工作原理,在他们心中早已烂熟于心,但每一次操作都如同对待精密婴儿般小心:
绝对定位: 通过后方架设的全站仪发射激光,精准锁定小车框架上固定好的棱镜(或者,如果条件允许且精度要求极高,小车也配备有高精度GNSS模块,但在铁路站场这种复杂环境,信号易受遮挡,精度受限,常用全站仪辅助)。全站仪实时计算并传输棱镜在大地坐标系中的绝对位置(x, Y, Z)。这相当于给轨道上的每一点赋予了一个精确的“空间身份证”,让它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惯性导航: 小车上的高精度ImU(惯性测量单元,包含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在小车推行过程中,持续测量其微小的角度变化(俯仰、滚动、偏航)和加速度变化。这些数据经过复杂算法积分后,可以得到小车相对于起始点的姿态和相对位移。即使在短暂失去全站仪信号时,也能依靠ImU维持一定精度的定位。
里程同步: 测量轮精确记录推行距离(里程),为ImU提供距离基准,并与全站仪提供的绝对位置进行匹配。
数据融合: 中央处理器将全站仪提供的绝对位置基准、ImU提供的姿态和相对位移数据、里程信息进行卡尔曼滤波等复杂算法融合。这样,即使在小车短暂脱离全站仪视线(如过道岔、有遮挡)或ImU存在微小漂移时,也能通过绝对基准进行修正,持续输出轨道中心线每一点的超高(水平)、轨距、高低、轨向(方向)、扭曲(三角坑)等关键几何参数,精度达到毫米级!同时记录里程和精确时间戳。
高效练习: 不同于传统人工弦测(分段、效率低、精度受人为因素影响大),惯导小车可连续推行,一次测量即可获得整段轨道的“全息ct影像”,为后续的精准捣固提供科学依据。
“设站完成!环境温度-28c,仪器状态稳定,开始测量!”老杨确认无误后,向郭振德报告,他的声音因为寒冷而有些发紧,但眼神专注。“平板已连接,数据传输正常。”
“开始!注意安全!防护员盯紧!”郭振德下令,目光扫过周围,“林主任,您和赵工、张水平(捣固车司机)都到这边来,实时看数据。”
林野、郭振德、赵大锤(线路工班长,经验丰富)、捣固车司机张水平等人围拢在便携式数据显示终端旁(由小李操作平板,数据实时无线传输)。屏幕上,代表高低(纵向平顺性)、轨向(横向平顺性)、水平(左右轨高差)、轨距、扭曲(相邻几根轨枕间的水平变化)的曲线随着小车的前进实时延伸。昨夜焊接、换岔的区域,尤其是焊缝和道岔前后,曲线图上清晰地显现出明显的“鼓包”或“凹陷”——这代表着几何尺寸的超限点!这些曲线如同心电图,记录着轨道的健康状况。
“看这里,K117+735焊缝后20米,高低正偏差+8mm!超了!”小李手指点在屏幕上,声音有些激动,“标准是±4mm。”
“K117+920,新换道岔导曲线中部,轨距-4mm!偏窄!”赵大锤凑近屏幕,皱着眉头,“这不行,车轮轮缘容易刮碰。”
“K118+050,水平偏差-6mm!左轨低了!”郭振德眉头紧锁,“这个偏差有点大,必须处理。”
测量工老杨一边推车,步伐稳健,一边根据屏幕显示快速报出关键超限点的里程和偏差值。郭振德和赵大锤迅速在笔记本上记录,并在对应的线路上用石笔或喷漆做下临时标记。这份“ct报告”是后续捣固车作业的精确“处方”!每一处偏差,都可能成为未来列车运行的隐患,必须精准修正。
小车在钢轨上平稳启动,发出轻微的“沙沙”声,车轮与钢轨摩擦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探照灯光下,全站仪的激光束如同一条纤细的银线,精准地追随着小车棱镜,即使在微风中,也能保持稳定。小车的显示屏上,代表轨道几何状态的波形图如同心电图般开始滚动刷新,记录着这条钢铁长龙在手术后的“生命体征”。
推行过程中,老杨和小李都格外小心,避开道砟上的突出物,保持匀速。寒风从四面八方袭来,灌进他们的领口和袖口,但两人都全神贯注于手中的工作和屏幕上的数据。这是他们作为测量工的职责,也是对安全的承诺。
第二步:卸砟——填补基石,提供“手术”材料
惯导小车完成整段测量,收集了详尽的轨道几何数据后,老杨和小李立刻将小车推至安全区域,开始关闭仪器、收线。小李递给老杨一杯保温杯里的热水,老杨喝了一口,温暖顺着喉咙传遍全身,驱散了一些寒意。
“郭主任,数据出来了,超限点都标好了。”老杨指着郭振德笔记本上的标记,“按照这些点,捣固车重点处理就行。”
“好!数据可靠吗?”郭振德追问。
“绝对可靠!ImU和全站仪数据都交叉验证过了。”老杨自信地回答。
郭振德点了点头,看向林野:“林主任,数据没问题,可以开始卸砟了。”
林野沉吟片刻:“卸砟要快,但也要均匀。重点部位多卸一些,但别堆太高,影响捣固车作业。金鹰公司的工人和咱们AK12车间的线路工配合好,老吴的防护别放松!”
“明白!”郭振德应道。
巨大的轰鸣声再次由远及近,卸砟车这头钢铁巨兽缓缓驶入作业区。它比捣固车略显矮胖,车身两侧各有一个巨大的储砟仓,下方是可控的卸砟闸门。在郭振德的精准指挥下,它停在道床缺损最严重的区段上方,探照灯照亮了它粗壮的轮廓。
金鹰公司的卸砟工经验丰富,他熟练地操作着卸砟车的遥控器,调整车身姿态,确保卸砟口对准需要补充的区域。随着他按下按钮,闸门精准控流,灰白色的石砟如灰色瀑布倾泻而下,准确地落在道心或轨枕盒内。石砟砸在冻硬的道床上,发出沉闷的“噗噗”声,扬起一阵冰冷的粉尘。
“接应!接应!”AK12车间的线路工们立刻行动起来。他们挥动铁锹、耙子,快速摊铺新卸下的石砟,将其均匀地散布到每根轨枕的下方和两侧。工长老金一边指挥,一边亲自示范,将石砟拍实到轨枕盒内,确保支撑到位。寒风裹挟着石粉,吹得工人们眯起了眼睛,但他们的动作却异常麻利。
“别堆在钢轨上!”
“那边少点,这边多来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