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33章 底肥叶茂,杂论对话,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更关键的是,种粮从不是“一次性付出”:今年种了稻,明年若不重新播种,土地也会荒芜。命运的“前种后得”亦然——没有一劳永逸的“命”,只有持续耕耘的“生”。就像老农年年播种,人也要在岁月里不断“补种”:补“善因”(待人真诚),补“智因”(持续学习),补“勇因”(直面挑战),唯有“常种常新”,才能“常收常丰”。
三、草木与粮食:生存的“平衡智慧”
草木懂“顺势”:风来时弯弯腰,雨来时舒展叶,不与天地较劲;粮食懂“等待”:春种后需经夏长,才得秋收,不急于求成。这两种“懂”,合起来是生存的大智慧——既承认“外在的限制”(地有肥瘦,时有时序),也保持“内在的主动”(扎根生长,按时播种),不偏执于“我要怎样”,只专注于“我能怎样”。
人常犯的错,是要么把自己活成“被动的草木”(怨土壤不好,怪时机不对,忘了自己能扎根),要么把命运当成“速效的粮食”(刚播下种就盼收获,稍不如意就放弃耕耘)。却不知:草木的茂叶,是根在地下默默生长的“显”;粮食的收获,是汗水在田间悄悄浇灌的“果”。所有“看得见的好”,背后都是“看不见的熬”。
就像那句老话:“尽人事,听天命。”“尽人事”是像草木般扎根、像种粮般耕耘,把能做的做到极致;“听天命”是接纳“地有肥瘦、时有时序”的客观,不因结果不如预期而否定过程的价值。如此,无论身处沃土还是瘠田,无论收获丰还是歉,都能守住内心的安宁——因为你知道:该扎的根扎了,该种的种播了,剩下的,自有岁月给答案。
说到底,草木从不与土地讨价还价,只问自己“能不能长”;种粮人从不与时节计较快慢,只问自己“有没有种”。人生的智慧,或许就藏在这份“不纠结于外,只专注于内”的朴素里:你若愿做深扎的根,何愁没有茂叶;你若肯播真诚的种,何患没有收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