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海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7章 复制福利 笼络民心,1945德军团长的系统逆袭,文字的海洋,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巴拉圭,德军则将主要精力放在为民众创造就业机会上。他们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影响力,在巴拉圭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规模修建公路、桥梁和工厂。这些项目的开展,为许多巴拉圭年轻人提供了难得的工作机会。

年轻的工程师米格尔,原本因为国内经济不景气,毕业之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整天为生计发愁,对未来感到无比迷茫。如今,他有幸参与到公路建设项目中。每天,他早早来到工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工作过程中,他不仅获得了稳定的收入,能够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还从德国工程师那里学到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米格尔常常兴奋地对同事们说:“这份工作真的改变了我的生活,让我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虽然我们是在为德国人工作,但至少现在我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养家糊口,还能不断提升自己。”德军通过提供这些就业机会,让巴拉圭民众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上了他们创造的经济环境,使得民众对德军的态度也有所缓和。

德军对外宣称,只要民众积极支持临时政府,严格遵守德军制定的各项规定,就能持续享受到这些福利。这一举措在南美洲各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效果。部分民众在生活得到切实改善后,开始对德军的统治产生了动摇。他们在享受福利的过程中,逐渐减少了对德军的反抗行动。走在阿根廷的街头,能看到一些民众虽然对德军仍心存芥蒂,但不再像之前那样充满敌意。在委内瑞拉的石油产区,工人们在工作之余,谈论更多的是生活的改善,而非德军的侵略行为。巴拉圭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人,也因为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对德军的态度变得相对友好。

然而,也有许多民众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们深知德军的福利政策不过是一种统治手段,并没有忘记国家被侵略的惨痛事实,心中的反抗之火依然在暗暗燃烧。在阿根廷的一些偏远乡村,老人们不顾德军的监视,偷偷地给孩子们讲述真实的阿根廷历史,传承着民族的记忆和抗争精神。他们用质朴的语言,向年轻一代诉说着先辈们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所做出的英勇斗争,告诫孩子们不要被德军的小恩小惠所迷惑。在委内瑞拉,文化界人士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对德军统治的不满。诗人们用激昂的文字,在诗歌中抒发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侵略者的愤怒;画家们则用画笔描绘出国家遭受侵略的苦难画面,激发人们的民族情感。这些艺术作品在民众中秘密流传,如同星星之火,不断激发着人们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提醒着大家不要忘记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主权。

巴拉圭的一些民间团体则勇敢地站出来,试图组织起来,抵制德军的福利诱惑。他们深知德军的福利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政治目的,是为了瓦解民众的反抗意志。于是,他们通过秘密集会的方式,冒着被德军和傀儡政府打压的风险,呼吁民众不要接受德军的施舍,保持民族气节。在昏暗的地下室里,在偏僻的山林中,这些民间团体的成员们聚集在一起,商讨着如何团结民众,共同抵抗德军的统治。尽管他们面临着重重困难和危险,但他们依然坚定地坚持抗争,成为南美洲反抗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福利与压迫交织的复杂局势下,南美洲的未来充满了变数。民众在苦难中挣扎,在迷茫中寻找着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一些人在福利的诱惑下,对德军的统治产生了动摇;而另一些人则坚守着民族的尊严和对自由的向往,坚决反抗德军的侵略。反抗与顺从的博弈,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片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上持续上演着,南美洲的命运,也在这场博弈中悬而未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被夺一切后我成了仙道魁首

盛唐无夜

玩转纽约,大洋马来来来

吴越人士

月薪三千的我,给员工发千万年薪

寂寞的人啊

挂机收菜,摆烂也能成大佬

海海的迷子丫

永不褪色的印记

飞天蛇之越

艾泽拉斯三纪元

小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