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海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3章 强袭伏尔加河西岸,1945德军团长的系统逆袭,文字的海洋,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我果断调派空军与导弹部队对这座关键的高地展开饱和攻击。随着指令的下达,一场震撼人心的火力盛宴拉开帷幕。空军战机在空中盘旋穿梭,不断向高地上倾泻炸弹,一枚枚炸弹如雨点般落下,在高地上炸开一朵朵巨大的蘑菇云。同时,地面导弹部队也全力配合,一枚枚威力巨大的导弹精准地命中高地上的苏军工事。一时间,整个高地被硝烟和火光完全笼罩,爆炸声连绵不绝,大地在剧烈的震动中仿佛都在颤抖。苏军精心构筑的工事在这铺天盖地的炮火洗礼下,纷纷崩塌瓦解,化为齑粉。

中部方面军的装甲部队一直密切关注着战场局势,瞅准苏军工事被炸得千疮百孔、防御出现巨大缺口的绝佳时机,如离弦之箭般从被炸出的缺口迅猛插入。坦克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它们沿着既定的进攻路线,向着伏尔加河边不顾一切地猛冲。步兵们在后方呐喊着,紧紧跟随装甲部队的步伐,对沿途那些仍在试图抵抗的苏军进行围剿。在激烈的交火中,士兵们奋勇向前,毫不畏惧。装甲部队成功抵达伏尔加河边后,迅速与后续跟进的部队一同向两翼展开,如同一张巨大的网,将河线附近的苏军重重包围起来。经过一整天的浴血奋战,中部方面军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出色的战术执行,推进了6公里,距离伏尔加河西岸还有189公里。

南部方面军的推进道路同样充满了艰难险阻。苏军在此处设置了一系列复杂且堪称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这一体系由多层碉堡、密密麻麻的反坦克壕沟以及交错纵横的铁丝网共同构成。多层碉堡相互呼应,形成了强大的交叉火力;反坦克壕沟又宽又深,宛如一道道鸿沟横亘在德军前进的道路上;而交错的铁丝网则如同一张巨大的蜘蛛网,让德军难以逾越。

南部方面军起初的进攻举步维艰,部队在这重重防御面前前进缓慢。每一次尝试突破,都遭到了苏军从碉堡中射出的密集火力阻击,士兵们在枪林弹雨中艰难前行,不断有战友受伤或牺牲。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部队士气受到了一定影响。

关键时刻,空军与导弹部队那强大的火力如同救星般再度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随着空军战机的呼啸而至和导弹的精准发射,一场火力风暴在苏军防御区域肆虐开来。碉堡在导弹的直接轰击下,纷纷倒塌,厚实的墙壁被炸得粉碎;反坦克壕沟在炮火的覆盖下,被大量的土石填平;交错的铁丝网也被炸得七零八落,扭曲变形。

南部方面军的装甲部队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战机,如脱缰的野马般从打开的缺口迅猛冲入。坦克的履带在废墟上碾压而过,发出沉闷的声响,它们不顾一切地向着伏尔加河方向疯狂穿插。步兵们紧随其后,以坚定的步伐对那些被绕过的苏军据点进行围困。在前进的过程中,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火,枪炮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装甲部队顺利抵达河边后,迅速向两侧扩展包围圈,如同两只强有力的臂膀,将河岸边的苏军紧紧围住。在这一天的残酷战斗中,南部方面军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对命令的坚决执行,推进了7公里,距离伏尔加河西岸约173公里。

在伏尔加河以东,尽管苏军遭受了德军的沉重打击,但他们并未放弃抵抗,依然在拼死挣扎并竭尽全力继续进行搬迁工作。他们一方面紧急组织兵力,试图突破德军的包围圈,为物资和人员的转移争取更多空间和时间;另一方面,利用一切可以搜罗到的工具,如临时拼凑的木筏、小型船只等,继续艰难地将剩余的物资和人员运往河西。然而,德军持续不断的攻击和逐渐压缩的包围圈,如同两张无情的巨网,让苏军的搬迁行动愈发困难重重。每一次转移,都伴随着苏军士兵的牺牲和物资的损失。

傍晚,夕阳如血,将整个天空染成了一片火红,仿佛是这场残酷战争的真实写照。各方面军按照惯例,通过加密通讯线路向我详细汇报了当日的战况。得知部队均按计划顺利推进,并成功对河线苏军形成了包围之势,我深感欣慰,但多年的作战经验让我深知,苏军绝不会轻易放弃,他们必定会发起更加疯狂的反击。我神情严肃且坚定地通过通讯设备,向各方面军下达了新的指令:务必加强包围圈的防守力量,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防止苏军突围;同时,要时刻保持警惕,充分准备应对苏军可能发起的大规模反击。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必须彻底肃清伏尔加河西岸的苏军,稳固占领区域,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因为这场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在伏尔加河西岸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德国的未来,在此一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镜渊烬天录

娱乐枭雄

被夺一切后我成了仙道魁首

盛唐无夜

玩转纽约,大洋马来来来

吴越人士

月薪三千的我,给员工发千万年薪

寂寞的人啊

挂机收菜,摆烂也能成大佬

海海的迷子丫

永不褪色的印记

飞天蛇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