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城寨蓝图
莫比乌斯光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3章 城寨蓝图,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莫比乌斯光环,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我知道尔等疑虑!”刘老师适时接话,他的声音更平和,却带着一种智性的说服力,“钢筋混凝土,非是虚言。其筋骨为钢条铁网,血肉为英产波特兰水泥拌合碎石沙砾,凝固后坚逾磐石,水火难侵!工期短,乃因预制构件与科学工序。至于卫生设施,实乃防疫根本!霍乱伤寒,多由污秽传播。此楼建成,便是城寨防疫之钢铁堡垒!”
他顿了顿,抛出了最核心的诱饵,也是最沉重的枷锁:“此一百二十六户新居,非无偿分配!寨内各家,除维持日常运转之必要人手(学堂先生、安养妇人、巡夜、伙房、工务调度等),其余所有成年劳力,无论男女,皆须参与此楼建设!工务组将按劳力强弱、技艺专长派工,记录工分!”
“工分?!”这个词瞬间点燃了人群。这是他们熟悉又陌生的东西,熟悉在于寨内派工已有雏形,陌生在于它此刻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价值。
“正是!”陈掌柜斩钉截铁,“工分即为尔等未来安身立命之凭据!待新楼建成,公中核算所有参与建设者之工分总额。尔等可凭此工分,折抵新居之租金!工分高者,可优先挑选户型!工分折抵完毕,若愿继续租住,租金亦远低于市价,由寨中公费补贴!”
“工分抵租金?”60岁的李伯(首批20户泥瓦匠)眯起眼,“我上个月修屋顶挣了15分,能抵多少?”
“每分抵半升米,”刘辉推了推眼镜,“一楼商铺招租后,每月收的租子,够给全寨交水电、买米粮。您老住二楼,每月工分抵完,再补5毫银子——比现在住竹棚强多了!”
人群渐渐安静。阿芳望着图纸上“8平米三口之家”的户型图,手指轻轻抚过“预留电线孔”的标记:“咱家阿强(儿子)说,想在这儿装个电灯……”
“电灯?”阿珍瞪圆眼睛,“刘先生说,楼里要拉电线,每户都有灯头!以后夜里不用点油灯,娃读书不费眼!”
“轰——!”
议事棚彻底炸开了锅!先前的死寂被狂热的议论彻底取代。
“工分抵房租?!”
“优先挑户型?!”
“八平米…十二平米…带洋茅房?!”
无数双眼睛里瞬间迸发出灼热的光芒!尤其是那些拖家带口、挤在阴暗潮湿临时棚户里的家庭。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甚至能“抢”到的、干净明亮有“秘法”的新家,就悬在眼前!代价是什么?出力!流汗!为寨子干活!这本就是他们一直在做的,只是现在,这汗水能直接浇灌出属于自己的方寸之地!
“干了!”赵大锤第一个吼出来,蒲扇般的大手猛地一拍大腿,震得旁边人一哆嗦。他眼中精光四射,脑子里噼里啪啦打着算盘:“老子带三个徒弟,再加浑家也能搬砖!豁出去干三个月,工分堆起来,换个十二平的大间!值!”
“值!太值了!”旁边几个同样人丁兴旺的汉子跟着嚷嚷起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新居的诱惑,瞬间压倒了拆墙带来的不安和对“洋灰”的疑虑。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被这狂热席卷。
老染匠吴师傅捻着胡须,眉头紧锁,盯着图样上标注的“钢筋混凝土”字样,忧心忡忡地低声对旁边的徽墨郑先生道:“郑先生,这…这洋灰,老夫在广州码头见过,灰扑扑的粉末,和水搅和了就能变石头?真能比得上咱老祖宗传下来的糯米汁三合土?四个月…起三层楼?神仙施法也没这么快吧?万一…万一不结实…”
郑先生也面色凝重,他读过几本杂书,对“泰西奇技”有所耳闻,但也仅限于耳闻:“吴老所虑极是。此物闻所未闻,全凭洋人一张嘴。工期如此之短,更恐有偷工减料之嫌。此楼若立,关乎数百口身家性命,岂能儿戏?”他们这类靠经验和祖传技艺吃饭的匠人,对陌生的“科学”有着本能的警惕。
篾匠李老蔫则蹲在角落,闷头抽着旱烟,脸上没什么兴奋,只有深沉的疲惫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拆墙…那豁开的口子,在他眼里不是希望之门,而是一个巨大的、灌满冷风的破洞。安全感,那点用寨墙艰难围拢起来的安全感,仿佛正随着那堵即将消失的土墙一起崩塌。他不在乎什么新楼洋茅房,他只想要一堵厚实的墙,把自己和外面那个吃人的世界隔开。
绣娘秦三娘的心思则更细密些。她看着图样上那小小的八平米、十二平米格子,再想想自家五口人挤着的窝棚,新居的吸引力毋庸置疑。但她更关心的是:“陈掌柜,刘先生,这派工…男女皆须参与。那…那安养棚里的娃娃和白天的老人照料…还有学堂…”
刘老师立刻回应:“秦娘子问得好。维持运转之必要人手,工务组会精确核定,确保安养、学堂、防疫、巡夜、后勤等不受影响。其余劳力,方投入建楼。此乃寨子头等大事,关乎长远生计,望诸位体谅,共克时艰!”
陈掌柜更是大手一挥,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此楼若成,城寨便有了扎根立足、自给自足之基!拆墙建楼期间,防卫更会加倍小心!印兵巡逻加倍,了望哨增岗!安全无虞!图纸、洋灰、钢筋、监工技师,皆由我重金自港岛聘来!尔等只需按图、按要求,下死力去做!工分簿在此,未来新居亦在此!何去何从,尔等自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