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包围武洲
比格多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6章 包围武洲,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比格多动,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伊比利亚半岛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朱昭熙便在里斯本临时指挥部下达新的军事指令。东路军南方集团军刚完成对葡萄牙的控制,二十万精锐便被迅速抽调,组建为“煦洲集团军”。
这支新部队的核心任务明确:扫清煦洲(煦洲)北部由武洲国家试探性建立的殖民地,切断武洲势力在煦洲的资源补给线。
朱昭熙对煦洲的战略定位基于双重考量。一方面,武洲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在煦洲北部沿海建立的据点,虽规模有限,却可能成为其未来扩张的跳板。
这些据点多位于摩洛哥、阿尔及利亚沿岸,依托港口控制当地黄金、象牙贸易,甚至已开始尝试奴役土着建立种植园。若放任其发展,未来可能与大明联邦在煦洲的利益产生直接冲突。
另一方面,朱昭熙看重煦洲本土力量的“工具价值”。在原历史上武洲人的繁荣,、是踩在煦洲土着的尸骨上。三角贸易的血债,朱昭熙恶趣味的想着,正好趁着这个机会,让这个世界历史上的煦洲土着报了原来历史上的那些人的仇。
煦洲集团军的作战策略围绕“以土着制土着”展开。部队并未直接投入主力攻坚,而是首先在大明联邦控制的北非海岸建立后勤基地,随后以武器、食盐等物资为诱饵,招募当地部落武装。
这些被武装起来的土着部队约十万人,由大明联邦军官担任顾问,负责侦察、袭扰及消耗武洲殖民地的防御力量。
在具体行动中,煦洲集团军兵分三路:西路沿大西洋海岸南下,目标是摧毁葡萄牙在摩洛哥的艾西拉、拉巴特等据点。土着部队在联邦火炮掩护下发起冲锋,联邦正规军则负责断后及清理残敌。
中路直指阿尔及利亚的奥兰港,这里是武洲势力在北非的重要贸易节点。部队采用“围点打援”战术,先以土着部队围困港口,待武洲援军从海上抵达时,再以联邦海军主力实施拦截。
东路则向的黎波里方向推进,清除西班牙在昔兰尼加的零星据点。此方向地形复杂,联邦军充分利用当地部落间的矛盾,扶持亲联邦势力,分化瓦解抵抗力量。
这场行动本质上是一场“借刀杀人”的消耗战。朱昭熙清楚,煦洲土着的社会结构松散,且长期处于部落纷争状态,难以形成统一抵抗力量。利用他们对武洲殖民者的天然敌意,既能减少联邦军的伤亡,又能有效消耗双方人口。
据后勤部门统计,煦洲集团军每推进100公里,土着炮灰的伤亡率高达30%,而联邦正规军的损失不足1%。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战略,朱昭熙做的不比当年的朱高煦弱。
与此同时,西路军在朱瞻壑的指挥下展开分兵行动。自君士坦丁堡陷落后,西路军面临的下一个战略节点是东欧与地中海沿岸。朱瞻壑将150万大军拆分为“东武洲集团军”与“南武洲集团军”,分别应对不同方向的威胁。
东武洲集团军由先锋司令也先率领,兵力达100万,目标直指波兰-立陶宛联邦。这个时代的东欧并非后世那般落后——波兰-立陶宛联邦疆域辽阔,拥有强大的翼骑兵部队,曾多次击败条顿骑士团与莫斯科公国,是东欧不可忽视的军事强权。
也先的作战计划聚焦于“破其精锐”,以轻骑兵为先锋,深入波兰腹地实施骚扰,破坏农田、焚毁村庄,动摇其战争潜力。 集中火炮部队,重点打击波兰的要塞城市,如克拉科夫、华沙,削弱其防御体系。
引诱波兰翼骑兵主力出城决战,利用联邦军的燧发枪齐射与火炮覆盖,抵消其骑兵冲锋的优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