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李白离开人间,故地重游
落叶凋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77章 李白离开人间,故地重游,公媳欢情沈曼最新章节更新,落叶凋谢,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每一寸空气中,仿佛都酝酿着悲怆,无尽的哀伤,将李瑄笼罩。</p>
在这个时代,李白之死,只是一个大诗人去世。</p>
在李瑄心中,李白却是华夏文化的一部分。</p>
有李瑄帮助李白收集诗篇,他的诗歌将更加受人传颂。</p>
李瑄结束对句容县的巡视后,立刻赶回金陵县。</p>
金陵令王源心已经决定用县中财政,厚葬李白。</p>
毕竟李白在金陵留下数以百计的诗篇。</p>
在鼓励工商的时代,李白是金陵文人中最顶流的存在。</p>
特别是在这两年,不少人因为李白到达金陵,使金陵更繁荣。</p>
相比于李瑄的可望而不可即,李白距离一些文人雅士更近。</p>
“节哀顺变!”</p>
李瑄一身素服到达李白庭院中,向李白的妻子宗氏安慰道。</p>
“太白荣幸,能得至尊祭奠。民妇拜谢至尊。”</p>
宗氏含泪向李瑄拜谢。</p>
即便是宰相,也不能让皇帝亲自祭奠。</p>
但李瑄只是在祭奠一个友人。</p>
宗氏是武周宰相宗楚客的孙女。但宗楚客在唐隆政变的时候,被李隆基宰了。</p>
这注定了宗氏不可能富贵。</p>
“令尊离世的时候,我在外,不能回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令尊有什么遗言吗?”</p>
李瑄又向李白的唯一子嗣李伯禽询问。</p>
“回至尊,家父并没有未了的心愿。只希望简葬在钟山之下,头枕青山而眠。”</p>
李伯禽拱手向李瑄回答。</p>
“那是钟灵毓秀之地,适合长眠。”</p>
简单埋葬,也符合李白的性格。</p>
李瑄遵从李白的遗愿,将李白墓选择在钟山下。</p>
李伯禽会为李白守孝三年。</p>
今后的宗氏,也会选择留在金陵,在这座李白最喜欢的城市中,思念李白。</p>
李瑄亲自为李白撰写墓志铭,并将李白的《临终诗》刻在墓志铭尾。</p>
于钟山沟谷中,选择埋葬之地。</p>
有李瑄参加李白的葬礼,不少官吏都随应,整个金陵的文人,都向李白拜祭。</p>
李白逝去,李瑄虽走出悲伤,但他迟迟未离开金陵城。</p>
于三月十五日,李瑄正式下令,改丹扬郡为金陵郡。</p>
改江宁县,为金陵郡的郡治。</p>
江宁城,依旧称为金陵城。</p>
改钟山脚下的一个乡为太白镇,以缅怀长眠于钟山的李白。</p>
三月二十日,李瑄召集金陵郡的文人士子,与文人们讨论当今时政,让他们尽管直言当今政令的弊端。</p>
朝廷会正视他们的建议。</p>
这些文人起初还不敢直说,只是夸赞李瑄的英明神武。</p>
直到看李瑄的宽厚,才大胆直言。</p>
一些小问题,李瑄记在心中。</p>
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文人们觉得自己前途渺茫,寒窗苦读,科举选士百里挑一,大多都没有出路。</p>
在皓首穷经之中,无尽悲苦。</p>
李瑄则建议这些对前途无法琢磨的文人,去学校、去当记者、去学医、从军当文书、去乡学教导孩童,现在乡学的待遇还不错,足以养家糊口。</p>
另外就是参加其他一些如银行、印刷坊之类的工作;有条件的文人,还可以尝试经商。</p>
不过李瑄也知道官位永远也不可能满足每一位文人。</p>
当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p>
但李瑄已经决定继续扩大开科取士,让“举人”拥有成为官吏的资格。</p>
使科举出现更多人才,以压缩门荫入仕的空间。</p>
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一个科举制度的国家,门荫入仕当越少越好,直至消亡。</p>
因为官宦子弟,在父辈耳濡目染下,本就更容易考上进士。</p>
李瑄像是朋友间聊天一样,与文人们交谈。</p>
最终,李瑄还写了一首诗。</p>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p>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p>
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p>
同时,只要奋发进取,勇于攀登,即可成为新的贵族。</p>
飞在梧桐树上的凤凰是尊贵。</p>
但停在枯柴上的麻雀,就一定卑贱吗?</p>
麻雀飞跃千山万水,终有停靠在梧桐树上的时候。</p>
李瑄希望寒门出贵子的情况,蔚然成风。</p>
文人士子被李瑄的诗句感染,他们立志要让曾经王公贵族的“堂前燕”,飞到自己的家中。</p>
三月底,李瑄再次祭奠李白,让王源心多照顾李白的遗孀和儿子。</p>
待李伯禽守孝期满,李瑄会召他入长安。</p>
于次日,李瑄告别裴灵溪、姜月瑶等妻女,李瑄让她们乘龙舟,从大运河系统,返回长安。</p>
因为李瑄接下来要转为陆路,继续南下。条件艰苦,跋涉劳累,不方便再带着裴灵溪等。</p>
裴灵溪理解,叮嘱李瑄小心,她们在长安等待李瑄回来。</p>
待裴灵溪、姜月瑶的船队离开后,李瑄在上千名天策卫和一众官吏的拥护下,骑马乘车,进入晋陵郡。</p>
晋陵也是个超级大郡,繁荣程度甚至更胜金陵郡。</p>
因为晋陵南部,紧邻太湖,是真正的鱼米之乡。</p>
四月中旬,李瑄离开晋陵郡,到达吴郡。</p>
李瑄在吴郡的郡治苏州城,观看吴绣的展览,那精美绝伦的刺绣,惟妙惟肖,叹为观止。</p>
又到吴郡以北,检阅太湖军,并犒赏军队。</p>
他特意沿着松江,到达尽头的海边。</p>
这里是一个小渔村。</p>
当前的大唐,内陆河运比海运强百倍。</p>
这小渔村还需要一段时间才可能发展。</p>
李瑄又到吴郡南部(今嘉兴),这里一马平川,土壤肥沃。他向吴郡太守说出一句夸张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p>
他对环太湖的晋陵、吴郡、吴兴郡寄予厚望。</p>
三郡人口加起来二百万人口,加上沃野千里的土地。</p>
当水稻再进行改进后,绝对是粮仓之地。</p>
五月下旬,李瑄离开吴郡。</p>
从杭州湾旁进入钱塘省。</p>
钱塘巡抚为韦陟,他作陪李瑄进行巡视。</p>
到达钱塘,李瑄算故地重游。</p>
平定海贼吴令光,就是在钱塘省。</p>
李瑄先在余杭郡巡视,没发现大问题。</p>
然后南下会稽郡。</p>
于六月下旬,天气最闷热的时候,李瑄到达临海郡。</p>
这里的父老乡亲,盼望李瑄二十年。</p>
李瑄再次到达临海,感慨万千。</p>
二十年前,受过李瑄恩惠的百姓,还有许多在世间。</p>
得知李瑄到来后,他们热泪盈眶,携着家中最好的物品出来迎接……</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