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大诗人去世,书文运动,南巡
落叶凋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64章 大诗人去世,书文运动,南巡,公媳欢情沈曼最新章节更新,落叶凋谢,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又亲手为王维写神道碑文。</p>
令颜真卿为王维写墓志铭,记录其生平事迹。</p>
历史上,王维的诗歌只有四百来首流传下去。</p>
这对十七岁就写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王维来说,太少太少。</p>
他有太多的诗歌在后世失传。</p>
李瑄第一时间令秘书省学士依照王维的生平,记录王维所有诗篇。</p>
并令匠人雕刻雕版,以大唐图书馆的名义出版。</p>
作为一代文宗,大才子,他的诗集必然畅销。</p>
只要有几万本流传在大江南北,即便发生大变动,也不会再失传。</p>
同样的,秘书省、智慧宫、集贤殿、文部,开始修订《全唐诗》。</p>
记录从唐初到当下诗人,所有诗篇。</p>
如张若虚,号称“孤篇压全唐”,但他作为“吴中四士”,一生不可能只写下《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这两首作品。</p>
还有王之涣,后世仅仅存诗六首。但他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谓妇孺皆知,甚至有许多人认为可以竞争七绝和五绝的压卷之作。</p>
这样的诗人有不少存诗于世。</p>
现在要将他们的诗全部找出来,记录下来,作为文化瑰宝传世。</p>
另外还有唐以前的诸多经文、诗词歌赋、史料,不仅仅要藏于大唐图书馆,还要将其理清,抄录,在各大城市另储。</p>
一把火将无数知识付之一炬的事情,历史上又不是没发生过。</p>
是以,在接下来十年内,大唐境内文化的编著到达鼎盛。</p>
诞生一批又一批的“学者”、“求证者”。</p>
两京书籍传送,车载斗量,不绝于路,风雨无阻。</p>
各省各县印刷房、图书馆如雨后春笋一样兴起。</p>
间接使各级学校快速发展。</p>
后世人们称李瑄的此项举措为“书文运动”。</p>
正是因为李瑄不遗余力地保存书籍,正是因为智慧宫的建立,才让华夏文化追根溯源,源远流长。</p>
免去许多不必要的争论。</p>
且自李瑄始,史料巨细,细到能推测大唐每个月发生的事情。</p>
另外,每一个行省、郡,建立档案馆。</p>
每一个县,必须拥有县志,每隔五年,修一次县志,辅证史料。</p>
更别说《大唐月报》每一期都有数以万计流传地方。</p>
五载八月,刘单向李瑄禀告,泰陵修建完成,标准按照李瑄规定。</p>
李瑄宣布八月五日国葬李隆基。</p>
这一天,正好是李隆基的生日。</p>
棺椁从跃龙殿抬出,李隆基的儿女们,先一步随棺椁前往金粟山。</p>
浩浩荡荡地队伍通过朱雀大街。</p>
长安府尹组织百姓沿途送别。</p>
翌日,李瑄与裴灵溪,带着儿女,文武百官,到达金粟山祭拜。</p>
至此,按照礼仪,李隆基正式下葬。</p>
陵墓封上。</p>
李隆基时代,将画上句号。</p>
不会再有臣子留恋一个已经入土的皇帝。</p>
李瑄也可以放心离开长安,进行南巡。</p>
自九月开始,李瑄计划轻装南巡,看一看祖国大好河山,看一看地方百姓到底如何。</p>
即便有锦衣卫作为耳目,李瑄还是不放心。</p>
李瑄召五位宰相入甘露殿,向他们表明自己将要东出南巡。</p>
五位宰相联合处理朝政,文武百官辅佐。</p>
“回至尊,您此去要多久?”</p>
天子巡狩,为自古之制,臣下不能阻止,宰相只想知道天子去哪,多久可以归来。</p>
“九月出发,最早明年九月可归。”</p>
李瑄计划出巡一年时间。</p>
历史上,秦始皇五次巡视全国,只当皇帝十一年,有五年在外。</p>
他到过河北北面,南到钱塘、湖北、湖南地区,东到齐鲁沿海,并在邹峄山、泰山、芝罘山、琅邪、会稽、碣石等地留下刻石,以表彰自己的功德。</p>
但李瑄巡视是为体察民情。</p>
想要多去一些地方,最少要一年时间。</p>
“是否太长,至尊恐有劳累。”</p>
刘晏向李瑄劝说道,主要是近代以来,没有皇帝长途巡视的。</p>
他们还担心夏天一到,江南地区闷热,皇帝不会适应。</p>
“东面才是大唐的核心,朕居于深宫之中,不知臣子是否贤明。”</p>
“江南地区偏远,有些官吏觉得山高皇帝远,欺上瞒下,为所欲为。朕所过之处,必会询问百姓,了解民情。也要让地方官吏更体恤百姓。”</p>
南巡的决定,他已考虑很久。他需要真正看到改革的成果,寻地方的矛盾。</p>
“至尊已下决心,臣等会遵从至尊的旨意,勤恳国事。”</p>
李岘向李瑄拱手道。</p>
他知道以李瑄的火眼金睛,一定能从地方找到毛病。</p>
而且李岘也认为长安对江南、岭南地区的掌控费劲。</p>
行省刚建立不久,皇帝的第一次巡视,至关重要。</p>
“与朕出征回纥时一样,小事你们商讨着处理,大事通过驿站,传达至行辕。”</p>
李瑄向宰相们吩咐道:“整饬吏治,是为贯穿岁月的政策,不能有任何松懈。”</p>
“臣等遵旨!”</p>
李岘、刘晏等宰相领命道。</p>
翌日朝会结束,李瑄令秘书省备车马,准备出发。</p>
随行的官吏有刑部尚书张巡、户部侍郎王玙、秘书少监严庄、锦衣卫指挥使廖峥嵘等,还有一些秘书省官吏,皇帝的随从人员。</p>
此行,李瑄带着四位妻子。乘坐马车,不会耽误行程。</p>
还有最小的两位女儿也带上。</p>
就当去旅游了。</p>
李瑄曾经抄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让许多人生出对江南的向往。</p>
包括他的妻子们。</p>
裴灵溪也经常憧憬诗中的江南。</p>
借着这次南巡,李瑄可以尽一下作为丈夫的责任。</p>
李奕、李淞、李蓁蓁三个快要长大的儿女,先由李适之教导、照看。</p>
除了他的心腹薛错、罗兴率领禁军留守长安以外,裴璎率领两千天策卫,护驾南巡。</p>
南方尽是都督府、锦衣卫,没必要大张旗鼓,浪费资源。</p>
还有锦衣卫最神秘的内卫,会着便装,随着李瑄的步伐南下。</p>
洛阳府收到李瑄的诏书后,着手准备船只。</p>
李瑄在洛阳休整后,会顺大运河而下,到达临淮郡,然后进入淮南。</p>
洛阳府附近,是皇权之地。</p>
又是安禄山之乱后的洗牌之地,官吏大多有为,不敢懈怠。</p>
. TTKдn. c〇</p>
李瑄暂时不想在河南巡视。</p>
他的目标明确,顺大运河,直切江南……</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