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登基大典,变革的时代,李隆基与李
落叶凋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12章 登基大典,变革的时代,李隆基与李,公媳欢情沈曼最新章节更新,落叶凋谢,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启奏陛下,宋王来了。”</p>
就在这时,沈籍向他禀告。</p>
“我明白了。”</p>
与妻子们说得差不多了,李瑄要去迎接李适之。</p>
他带着裴灵溪四女下阁楼,女儿李蓁蓁看见立刻从湖边跑过来。</p>
李瑄捏了捏她的脸蛋,带她去见李适之。</p>
“蓁蓁,你知不知道你现在是什么封号?”</p>
李瑄向李蓁蓁问。</p>
“阿爷,蓁蓁是金城郡主。阿娘说这是父亲在战场上为蓁蓁搏来的,让蓁蓁珍惜。”</p>
李蓁蓁话语流利。</p>
自两年多以前开始,周围的奴婢们都称呼他为小郡主。</p>
她还不知道此的具体含义。</p>
金城郡主,意义重大。</p>
因为只有皇太子的女儿,可以封为郡主。</p>
但李瑄打败大食,硬生生将大唐的版图推至里海,使李隆基高兴,破格加封。</p>
“哈哈……阿爷明天再给你升一级,封你为公主如何?”</p>
李瑄笑了一声。</p>
“公主不是皇帝的女儿吗?”</p>
从小接触礼仪,这些知识她是知晓的。</p>
贪玩的她还不知道短短几个月时间,阿爷就要当皇帝了。</p>
“是啊!我的永乐公主。”</p>
李瑄又揉了揉李蓁蓁的脑袋。</p>
李蓁蓁还未放在心上。</p>
再过几年,她就会明白她的父亲是多么伟大。</p>
“拜见陛下……”</p>
李适之未在前厅,而是在前厅门前,等待李瑄到来。</p>
尘埃落地,他终于可以放下心。</p>
毕竟他的儿子干的是小宗代替大宗的事情。</p>
但李瑄的掌控,让李适之觉得自己瞎操心。</p>
文武大臣,一个个精明强干。</p>
就比如中书侍郎刘晏,频频整治保守派老臣,使中书省稳如泰山。</p>
他和门下侍郎杨绾一起,辅助尚书省,执行策令。</p>
不单单是武将,李瑄识中的文臣强健有力,不仅保持相对的清廉,还使李瑄节省诸多力气。</p>
“是我要拜见父皇。”</p>
李瑄放下李蓁蓁,赶紧向李适之回拜。</p>
“这从何说起,陛下登基以后,当立刻封圣人为太上皇,让天下人看到陛下的正统性。”</p>
李适之诧异,向李瑄说道。</p>
七郎是李隆基的义子,虽是名义上的,但以此成为太子。</p>
按理说七郎一定知道其中的因果关系,不能落人口实。</p>
对李适之来说,看到儿子登临皇位,他已经心满意足。</p>
他有没有“太上皇”的尊称都一样,谁还敢因此不尊敬他?</p>
“我欲同封父亲和圣人为太上皇,自然可称父皇。”</p>
李瑄向李适之回答道。</p>
可以有两个太后,就可以有两个太上皇。</p>
太上皇,即皇帝的父亲。只是一个称谓,没有实权。</p>
李瑄只要在太上皇前加尊号,就是两个太上皇。</p>
他立禅位的李隆基为必然的,他是太子,不是异姓王。不能贬李隆基为王侯。</p>
大唐以孝治天下,作为孝子,将生父立为太上皇也无可厚非。</p>
封太上皇后,也可以接李适之到皇宫居住。</p>
“陛下要多加考虑,朝野少一些争论也好。”</p>
李适之劝说李瑄三思。</p>
“父皇相信我,百姓只会称赞此事。”</p>
李瑄握着李适之的手说道,让李适之不要多想。</p>
“父皇今日我们小饮一杯。”</p>
李适之还想说什么,却被李瑄打断,他拉着李适之到厅内小酌一杯。</p>
当然,李瑄也不能尽情。</p>
等晚上的时候,监礼官会将登基大典的流程告诉他。</p>
还有临时剪裁的龙袍要试穿。</p>
……</p>
乾元元载,二月十二日。</p>
在这万物复苏的明媚季节,这一日终将被载入史册。</p>
虽然李瑄在昨日已经被称皇帝,但完成大典后算真正的名正言顺。</p>
天还未亮,李瑄就带着妻儿到达太极宫。</p>
晨曦降临,在文武百官到达太极宫时,朱雀大街上,无数百姓齐聚街头,以庆祝今日的登基大典。</p>
许多文人拿出越来越成熟的大唐月报。</p>
这是昨日飞马送至长安的大唐月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进贤能而退不肖,崇节俭而戒奢靡。务使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致吾大唐之隆盛,保斯民于安康……</p>
新皇登基,改元乾元,天地刚建,万象。免天下郡县一年租、庸,以宽百姓之衣食,以苏民困;大赦天下,凡奸淫、杀人残人、劫掠者不赦,刑狱之中,察冤情而伸正义,慎刑罚而恤苍生。百官臣僚,当精忠报国,奉公守法,共辅朕躬,同臻郅治……</p>
嗟呼!践祚伊始,矢志弥坚。愿上苍垂佑,祖宗庇荫,克绍鸿图,永延帝祚。布告天下,咸使闻知……”</p>
秘书监用一刻钟时间,宣读登基诏书。</p>
“万岁!万岁!万岁!”</p>
完毕后,文武百官大呼恭贺新皇。</p>
这是开天辟地的壮举。</p>
李瑄使文武大臣充满憧憬与政治抱负。</p>
这种催人上进的政治抱负,将化为国家前进的动力。</p>
在场之中,除了少部分人,也只有李隆基的儿孙难为情。</p>
李亨不服。</p>
李俶不服。</p>
他们认为是先皇压制自己的儿子,使他们这一脉没有在朝野获得威望。</p>
使得李瑄有谋朝篡位的机会。</p>
殊不知大势拍浪而来,根本无法阻挡李瑄登基。</p>
李瑄在万岁的喝声中,持传国玉玺,在登基大典诏书上,盖上印章。</p>
然后,李瑄踏上黄土,迈入祭坛,在鼓乐齐鸣中,进行祭天仪式。</p>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p>
李瑄这段时间一直喊天命,但他深知努力还要靠自己。</p>
祭天是以独享祭祀天帝权力体现他的合法地位,也为向百姓展现“君权神授“的观念,维护皇权。</p>
历史上,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大事。而祭祀的祭坛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建筑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p>
但李瑄不想劳民伤财,只是把上次的祭坛架子,临时搭建一番。</p>
“百官入太极殿!”</p>
李瑄完成祭天仪式,亲自宣读祭天典文后,向太极殿而去。</p>
五品以上职事官、散官、勋爵,有资格进入太极殿再拜,听新皇教诲。</p>
大殿内,黼扆、蹑席、熏炉、香案等已经设好。</p>
只是在帝座两旁,分别有一个临时座位。</p>
李隆基和李适之大眼瞪小眼,坐在两旁。</p>
李瑄在宫女拥护下进来时,李适之立马正神。</p>
很明显,两人先前有一场针尖对麦芒的斗争。</p>
李隆基被马嵬驿政变后直切要点,指出“众里寻她千百度”,中的“她”为太平盛世。说从作此词起,李瑄便开始谋划登基事宜。</p>
虽然“文章大胆”,但平民百姓读了却很舒服,因为李瑄当皇帝是为生民百姓,天下太平。</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