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疾疫抗争录,僖公十五年
酸辣茄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5章 疾疫抗争录,僖公十五年,苏软软汆肉的日常(香椟),酸辣茄子,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关于所负责区域的竹简与书籍的整理工作,他也像往常一样,把他们先放到了一边,之后再做。
不多时,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交织。
他的思绪,很快便来到了鲁僖公第十五年的世界。
话说回来,就在鲁僖公执政鲁国第十五个年头,在鲁国,以及周王室和其他各大诸侯国,除了面临各式各样的危机挑战。
与此同时,相应的机会与机遇,也是暗藏在这不可多言的万千世间之中,此时此刻正等待他们纷纷施展相应的计划计谋,招揽能人贤才,以便在能够将其稳稳揽入怀中,从而更好的实现他们的目标。
在这一年,正值春时,周历正月的寒风依旧凛冽,鲁僖公怀着复杂的心情,带着一众随从,车马辚辚,向着齐国进发。此次前往齐国,他心中满是对局势的考量与忧虑,齐鲁大地间微妙的关系,以及天下局势的风云变幻,都让他深知此次出行意义重大。
几乎同一时间,南方的楚国大军气势汹汹,兵锋直指徐国。楚国的军队如黑色的潮水,席卷而来,刀枪剑戟在日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寒光,马蹄声震得大地都微微颤抖。徐国上下陷入一片恐慌,百姓们哭声震天,纷纷收拾细软,四处奔逃,试图躲避这场即将到来的灾难。
三月,暖阳初照,鲁僖公抵达牡丘。此地早已汇聚了各路诸侯的身影,齐桓公、宋襄公、陈穆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他们或神情凝重,或心怀算计,齐聚一堂。在庄重肃穆的氛围中,诸侯们歃血为盟,誓言共抗外敌,维护天下安宁。盟会结束后,军队并未就此散去,而是驻扎在匡地。公孙敖领命,带着鲁国精锐之师,与诸侯大夫们率领的军队会合,浩浩荡荡地奔赴徐国救援。一路上,军旗飘扬,士气高昂,士兵们怀揣着救民于水火的信念,马不停蹄地向着徐国疾驰。
夏五月,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暗了下来,一场日食毫无征兆地降临。大地瞬间被黑暗笼罩,百姓们惊恐万分,纷纷跪地祈祷,以为是上天降下的惩罚。牲畜也不安地嘶鸣着,整个世界仿佛陷入了一片死寂,唯有那逐渐被黑影吞噬的太阳,见证着这诡异的一幕。
七月,齐国与曹国组成的联军,将矛头指向了厉国。齐国军队以其强大的战斗力为先锋,曹国军队紧密配合,他们一路攻城略地,兵临厉国城下。战鼓擂动,喊杀声震天,士兵们前赴后继地冲向厉国的城墙,试图一举拿下这座城池,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
八月,灾难再次降临。铺天盖地的蝗虫从远方飞来,如乌云蔽日,所到之处,庄稼被啃食殆尽。田野里一片狼藉,农民们望着被蝗虫肆虐后的土地,欲哭无泪,一年的辛勤劳作付诸东流,饥荒的阴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蔓延。
九月,鲁僖公结束了漫长的盟会之旅,踏上归程。他坐在马车中,望着车窗外萧条的景象,心中满是忧虑。此次盟会虽达成了诸多协议,但天下局势依旧波谲云诡,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季姬,这位命运多舛的女子,也在此时回到了鄫国。她的归来,并未给鄫国带来多少喜悦,反而引发了一些暗流涌动。人们私下里议论纷纷,猜测着她此次归来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己卯晦,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却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一道惊雷毫无征兆地劈向夷伯的庙宇,庙宇瞬间燃起熊熊大火,火光冲天。人们纷纷传言,这是神灵的震怒,是对人间某些恶行的警告。一时间,人心惶惶,整个鲁国都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恐惧之中。
冬天,寒冷的北风呼啸着。宋国与曹国之间的战火再次燃起,宋国军队在将领的带领下,气势汹汹地攻打曹国。战场上,刀光剑影,鲜血染红了冰冷的土地,士兵们的呐喊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曹国的百姓们在战火中艰难求生,痛苦不堪。
与此同时,楚国与徐国的战争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楚国军队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在娄林与徐国军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徐国军队虽奋力抵抗,但终究不敌楚国的强大攻势,最终溃败。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徐国的命运岌岌可危。
十一月壬戌,晋惠公与秦穆公在韩地摆开战场,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大战爆发。双方军队在战场上奋勇厮杀,晋军虽拼死抵抗,但秦军的战斗力更胜一筹。最终,晋惠公在混乱中被秦军生擒。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震惊了天下,各国纷纷调整自己的战略布局,整个天下局势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话说回来,十五年的春天,寒风依旧凛冽,大地尚未完全从沉睡中苏醒,楚国的军队却如滚滚乌云,向着徐国汹涌而来。楚国此番攻打徐国,并非无端寻衅,皆因徐国与中原地区诸侯来往密切,亲如一家。在楚国看来,这无疑是对其称霸野心的一种阻碍,于是,楚王一声令下,大军便踏上了征伐之路。楚军的旗帜在风中烈烈作响,士兵们身着厚重的铠甲,手持锋利的兵器,步伐整齐而有力,所到之处,尘土飞扬,百姓们惊恐万分,纷纷躲避。
三月,春光初绽,暖日高悬,各路诸侯齐聚牡丘。此地一时间热闹非凡,齐桓公、宋襄公等一众诸侯,带着各自的谋士与精锐随从,神色凝重地汇聚于此。他们此次结盟,旨在重修葵丘之盟,延续往日的情谊与联盟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共同商议救援徐国的大计。在庄重肃穆的仪式中,诸侯们歃血为盟,誓言在危难之际,相互扶持,共抗外敌。孟穆伯领命,率领鲁国的精锐之师,与诸侯的军队会合,浩浩荡荡地向着徐国进发。然而,诸侯们并未贸然前行,而是驻扎在匡地,等待着前方传来的消息,他们深知,此次救援行动,需谨慎行事,不可操之过急。匡地的军营中,灯火通明,将领们日夜商讨着作战策略,士兵们则枕戈待旦,时刻准备着奔赴战场。
夏五月,本应是阳光明媚的日子,却突然发生了日食。刹那间,天空昏暗下来,大地被黑暗笼罩,百姓们惊恐万分,纷纷跪地祈祷,以为是上天降下的惩罚。牲畜也不安地嘶鸣着,整个世界仿佛陷入了一片死寂。而《春秋》之中,对于此次日食,竟没有记载朔日和具体日期,这无疑是史官的疏忽。在那个对天象极为重视的时代,日食被视为上天的警示,史官的这一疏漏,或许会让后人对这段历史的解读,缺失了重要的一环。
秋天,战场的硝烟并未散去,齐国与曹国组成的联军,将矛头指向了厉国。此次攻打厉国,看似与徐国之战并无直接关联,实则是救援徐国的一步妙棋。厉国与楚国关系密切,攻打厉国,可迫使楚国分兵救援,从而减轻徐国的压力。联军的将士们士气高昂,在将领的指挥下,他们如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向着厉国的城池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战鼓擂动,喊杀声震天,士兵们前赴后继,鲜血染红了大地。
晋惠公回国继承君位之时,秦穆姬满怀忧虑地嘱托他,一定要照顾好贾君,并且语重心长地说:“你要把群公子全都接纳回国。”秦穆姬深知,晋国的稳定关乎着秦晋两国的关系,而贾君和群公子的安危,更是其中的关键。然而,晋惠公却辜负了秦穆姬的期望,他不仅与贾君通奸,做出了有违伦理之事,还拒绝接纳群公子回国,全然不顾及秦穆姬的嘱托。这一系列行为,让秦穆姬心中充满了怨恨,也为秦晋两国的关系埋下了隐患。
晋惠公当初答应给中大夫们馈送礼物,以换取他们的支持,可后来却违背了诺言,使得朝中大臣们心生不满。他还曾答应割给秦穆公黄河以外的五座城市,范围东边到虢略,南边到华山,黄河这边到解梁城,可到了兑现之时,却出尔反尔,拒不交割。晋国发生饥荒时,秦国念及两国情谊,不计前嫌,运送大量米粮给晋国,助其渡过难关。然而,当秦国发生饥荒,向晋国求助时,晋惠公却铁石心肠,不肯卖给秦国粮食。这一件件背信弃义之事,彻底激怒了秦穆公,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秦穆公终于下定决心,攻打晋国。
秦穆公出兵前,命卜徒父用蓍草占卜。卜徒父一番操作后,面露喜色,说道:“吉利,渡过黄河,侯的车子毁坏。”秦穆公心中疑惑,忙问何以为吉。卜徒父恭敬地回答:“这是大吉之兆。打败他们三次,就一定能擒获晋君。这一卦得的是《蛊》,繇词说:‘阻击千乘之君三次,三次之后,必然擒获他们的雄狐。’那雄狐,一定是他们的国君。《蛊》的内卦是风,外卦是山。时令是秋天,我们的风吹过他们的山,吹落他们的果实,并取得他们的木材,所以可以战胜。果实落地,木材丧失,他们不败还等何时?”秦穆公听后,心中大喜,对此次出征充满了信心。
晋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连吃三次败仗,无奈之下,退到了韩地。晋惠公看着眼前的局势,心中焦急万分,忙对庆郑说:“敌人深入了,拿他们怎么办?”庆郑毫不客气地回答:“是君王你使他们深入的,还能怎么办?”晋惠公听后,顿时恼羞成怒,申斥道:“无礼!”随后,占卜选任车右的人选,结果显示庆郑吉利,可晋惠公因庆郑之前的直言顶撞,心中怨恨,坚决不用他。他派遣步扬驾驶战车,家仆徒为车右,用郑国赠送的小驷驾车。庆郑见状,忧心忡忡地说:“古代碰到战争,必定用本国所产的马驾车,因为它生长在自己的国家,懂得主人的心意,安于主人的调教训练,习惯熟悉本国的道路,随便在什么场合使用,它都能使你满意。如今用外国的马驾车去作战,遇到意外的事惊惧而会失去常态,将会和驾车人的意愿相违背。它们将会紧张地乱喷着气,乖戾暴躁,体内周身血液沸腾,血管暴涨突起,外表看上去很强壮,骨子里却枯竭虚怯了。进退不听指挥,旋转不灵活。君王一定会后悔的。”然而,晋惠公刚愎自用,根本不肯听从庆郑的劝告,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战场,等待他的,将是一场未知的命运……
眼见此情此景,只见在暗中静静围观着的现代人王嘉,此时此刻内心甚是五味杂陈。
紧接着,在他长叹一声之后,他便感慨了起来。
“这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却总是伴随着如此多的纷争与人性的复杂。”
“楚国为了称霸野心,不顾百姓死活,悍然发动战争,让徐国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诸侯们结盟,看似是为了正义,为了救援,可背后又何尝没有各自的利益盘算呢?”
“晋惠公更是荒唐,背信弃义,全然不顾亲情与道义,为了一己私欲,将国家和百姓置于危险境地。那一场场战争,每一次刀光剑影,倒下的都是鲜活的生命,破碎的都是无数个家庭。”
“还有这日食,在古人眼中是上天的警示,可史官却因疏忽遗漏关键信息,差点让后人错失解读历史的重要线索。”
“再看这占卜,虽说只是古人寻求心理安慰的一种方式,却也左右着一场战争的走向。庆郑明明有着正确的见解,却因直言得罪君主而不被任用,晋惠公刚愎自用,不听良言,他的命运,乃至晋国的命运,都悬在了这一场未知的战争之上。”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人性的善恶美丑,也让我明白,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类为了权力、利益、欲望,不断地争斗,却忘了最珍贵的和平与安宁。真希望这些纷争能早日结束,百姓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啊!”
紧接着,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幻转移…
十五年九月,寒风凛冽,晋惠公站在营帐之中,面色凝重,他深知秦国军队压境,一场大战在所难免。沉思片刻后,他唤来韩简,郑重地说道:“韩简,你即刻前去侦察秦军的情况,务必仔细打探,速速回报。”韩简领命而去,策马扬鞭,向着秦军的营地疾驰。
韩简乔装打扮,巧妙地混入秦军周边,仔细观察着秦军的一举一动。他看到秦军士气高昂,士兵们训练有素,军容整齐。一番打探后,韩简快马加鞭赶回晋营,向晋惠公汇报:“启禀君王,秦军人数虽比我们少,但勇于战斗的士兵却是我们的一倍。”晋惠公闻言,心中一惊,忙问道:“这是为何?”韩简神情严肃,直言道:“君王您当初逃亡在外,是秦国资助您;回国继承君位,也是因为他们的厚爱;我国遭遇灾荒,吃的是他们运送的粮食。秦国三次施恩于我们,我们却没有回报,所以他们才出兵攻打。如今我们又要还击,我军将士心中有愧,斗志松懈,而秦军满怀义愤,斗志激昂,如此一来,他们勇于战斗的士兵比我们多一倍还不止。”
晋惠公听后,眉头紧锁,思索片刻后说道:“一个普通百姓尚且不可轻侮,何况是一个国家呢!”随后,他又对韩简下令:“你去与秦军定战期,告诉他们,寡人虽不才,能够聚合军队,却不能轻易遣散他们。若秦国不肯回军,寡人将无所回避他们的作战命令。”韩简领命,来到秦营,向秦穆公传达晋惠公的话:“寡人不才,能够聚合我们的军队而不能遣散他们,您如果不肯回军,我将无所回避您的作战命令。”秦穆公听后,派公孙枝回应:“当初您没有回国为君时,寡人为您忧惧;您回国了而君位还没安定,仍然为您担心。假如您君位已经安定了,我怎么敢不接受您作战的命令。”韩简退下后,心中暗自叹息:“看来这场战争难以避免,我能够落得个被俘囚的下场已经是幸运的了。”
壬戌之日,天色阴沉,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惨烈厮杀。晋秦两国军队在韩原摆开阵势,一场大战就此爆发。战场上,战鼓擂动,喊杀声震天,士兵们奋勇厮杀,鲜血染红了大地。晋惠公亲自驾着战车,冲锋在前,然而,命运似乎和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他驾战车的马在泥泞中奋力挣扎,却怎么也盘旋不出来。晋惠公心急如焚,高声呼叫庆郑来救:“庆郑,快来救我!”庆郑看着被困的晋惠公,心中满是怨恨,大声说道:“不听劝谏,不依占卜行事,本来就是自求失败,又为什么要逃避呢?”说完,便头也不回地走开了。
另一边,梁由靡为韩简驾驭战车,虢射为车右,他们一路拼杀,成功拦截住秦穆公,眼看就要将其俘获。就在此时,庆郑却跑来招呼他们去救晋惠公,韩简等人无奈,只得放弃擒获秦穆公的机会,转头去救晋惠公。这一耽搁,让秦穆公得以逃脱。而秦军趁势猛攻,晋军渐渐不敌,最终秦军擒获了晋惠公,得胜回国。
晋国的大夫们听闻晋惠公被俘,悲痛万分,他们披散头发,拔寨起营,一路跟随秦军。秦穆公派人前来辞谢:“你们几位为什么这么忧伤呢?寡人跟着你们国君西行,只是你们晋国的妖梦应验了罢了,怎么敢做得太过分呢?”晋大夫们闻言,纷纷三拜叩头,说道:“君王脚踩后土头顶皇天,皇天后土都听到了君王的话,我们岂敢不等在下面听从吩咐。”
秦穆姬听说晋惠公将要被带到秦国,心急如焚。她深知晋惠公的处境危险,秦国说不定会对他不利。于是,她带着太子罃、弘以及女儿简璧登上高台,台下堆满柴草,她派人穿着丧服去迎接秦穆公,并对他苦苦哀求:“上天降下灾祸,使我们两国的国君不以玉帛相见,而互相打仗。如果晋惠公早晨入城,那么婢子我晚上就去死;如果晚上入城,我早晨就去死。请君王考虑决定!”秦穆公看着妻子的决绝,心中十分无奈,最终只好把晋惠公安顿在灵台。
秦国的大夫们纷纷请求把晋惠公带进都城,秦穆公却陷入了沉思。他缓缓说道:“擒获晋惠公,本是带着丰厚的收获回国。但如果因此而引发丧事,这又有什么用呢?大夫们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再说,晋国人用忧伤来打动我,用天地来约束我。不考虑晋国人的忧伤,便会加重他们的愤怒;违背我的诺言,就是违背天地。深重的愤怒难以承担,违背上天是不吉祥的。一定得把晋惠公放回去。”公子絷却进谏道:“不如把他杀了,以免他日后积聚邪恶,再次与我们为敌。”子桑则劝说道:“把他放回去,以太子为人质,这样就能以优厚的条件讲和。我们不能够灭掉晋国却杀死他们的君王,否则只会使两国关系更加恶化。再说史佚有句话说得好:‘不要倡导祸乱,不要乘别人祸乱而取利,不要增加别人的愤怒。’沉重的愤怒难以承担,欺陵别人不吉祥。”秦穆公权衡再三,最终决定允许晋国讲和。
晋惠公被俘后,心急如焚,他派遣郤乞把情况通报给瑕吕饴甥,并召他前来商议对策。吕饴甥听闻消息,心中焦急万分,他仔细思索后,教郤乞该如何说话:“你把都城的人都召集到宫门前,以国君的名义给予赏赐,并且告诉他们君王说:‘孤虽然回国,但已给国家带来了耻辱。还是占卜立子圉为国君吧。’”郤乞依言而行,众人听了,想起国君的遭遇,都忍不住哭了起来。晋国随后分国君田地的收入赏赐群臣。吕饴甥趁机说道:“君王不为自己在国外而担忧,却为群臣担忧,这是最大的恩惠了,我们准备怎样报答君王?”大夫们纷纷问道:“怎样做才行呢?”吕饴甥目光坚定,说道:“征收赋税,修治武备,用以辅佐太子。诸侯听说我国失去了国君又有了新的国君,群臣和睦齐心,武器比以前更多,这样,与我们和好的国家会勉励我们,与我们有仇隙的国家会害怕我们,也许会有益处吧!”众人听后,都觉得有理,晋国因此而改革兵制,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姻频繁,晋献公为了与秦国交好,决定将自己的女儿伯姬远嫁秦国。在出嫁之前,晋献公对这桩婚事极为重视,便命史官史苏进行占筮,期望通过这神秘的方式,预知这段姻缘背后的吉凶祸福,以及对晋国未来国运的影响。
史苏郑重其事地摆开蓍草,口中念念有词,依照古老的仪式与规则进行占筮。随着蓍草的排列与变化,最终得到了《归妹》卦象,然而,卦象的变化总是暗藏玄机,转瞬之间,《归妹》又变成了《睽》卦。史苏凝视着卦象,脸色逐渐变得凝重,他深知这一卦象预示着极为不祥的结局。
史苏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忧虑:“此卦不吉利。繇词说:‘男子用刀杀羊,不见血浆;女子手奉竹筐,无物可装。西面的邻人责备我,没法补偿。归妹变睽,无人相帮。’《震》卦变成《离》卦,也就是《离》卦变成《震》卦。震为雷,象征着力量与威严;离为火,代表着光明与炽热。如今这卦象暗示,姓嬴的秦国将打败姓姬的晋国。车子脱落了伏兔,那是行进的阻碍;大火烧掉了旌帜,乃是不祥之兆,这都预示着不利于出兵打仗,且在宗丘之地将会遭遇败亡。归妹本是嫁女之象,可如今变成睽卦,睽为孤独,这意味着敌人将会拉弓射向我们。而更为可怕的是,侄子跟着姑姑,六年后才能逃走,逃回了自己的国家,却又将抛弃自己的妻子,第二年他会死在高梁的废墟里。”
晋献公听了史苏的这番预测,心中虽有些许不安,但或许是出于对两国联姻政治利益的考量,又或许是对这玄之又玄的占筮结果半信半疑,他并未将史苏的话放在心上,依然坚持将伯姬嫁给了秦国。
时光匆匆,数年之后,晋惠公即位,晋国与秦国之间的关系却逐渐恶化,最终爆发了战争。晋惠公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最终被秦军俘虏,拘押在秦国。此时的晋惠公,回想起当年史苏的占卜,懊悔不已,他长叹一声,说道:“先君如果听从了史苏的占卜,我就不会到这个地步了!”
韩简侍立在晋惠公身旁,他看着懊悔的君主,心中五味杂陈,忍不住说道:“龟卜,呈现的是物体的形象;筮草,是通过数字来预测未来。物体产生以后才有形象,有了形象后才能滋生变化,滋生变化后才有数字的推算。先君道德败坏,做出诸多背信弃义之事,岂是区区筮数所能概括的吗?史苏的这次占卜,即便先君听从了,又能有什么益处呢?《诗》说:‘百姓遭到的灾难,不是从天而降;当面谈笑背后憎恨,主要还在于人们自己争竞。’这一切的祸端,根源都在我们自身啊。”
与此同时,在鲁国发生了一件奇异之事。一道惊雷毫无征兆地击中了夷伯的庙宇,庙宇瞬间燃起熊熊大火,众人皆震惊不已。当时的人们深信,这绝非偶然,而是上天降下的惩罚。众人议论纷纷,皆认为这是上天怪罪于夷伯,由此可知展氏家族中必定有人犯下了不为人知的罪恶,所以才会遭受如此天谴。这一事件在鲁国引起了轩然大波,百姓们纷纷对展氏家族投以异样的目光,而展氏家族也陷入了惶恐不安之中,不知这场天谴将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命运转折 。
眼看这一历历一幕幕的事件仿佛近在眼前一般在他的面前重现。
此时此刻,只见王嘉长舒一口气,在他的那双无比深黑的眼眸中,仿佛蕴藏着诸多感悟来。
“王嘉的目光缓缓扫过这一段段历史的波澜,内心如翻涌的江河。他喃喃自语:“历史的轨迹,看似偶然,实则满是必然。晋惠公的命运,是晋国几代人积下的因果。晋献公为了一时的政治联盟,无视占筮的警示,种下了祸根;晋惠公背信弃义,把秦国的恩情当作无物,最终自食恶果。可这又仅仅是他一人的过错吗?朝堂之上,臣子们各怀心思,没有人能真正劝诫君主走向正道。”
“再看这鲁国的展氏,一场惊雷,让他们陷入万民的质疑。在这看似迷信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人心惶惶的映射?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们把未知的恐惧和对公平的渴望,都寄托于上天的裁决。”
“秦国与晋国的这场战争,不只是两国的纷争,更是人性与道德的战场。秦穆公的仁慈与权衡,公子絷的果断与狠辣,子桑的深谋远虑,都在这一场谈判中尽显。他们的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无数人的生死。而晋国大夫们的忠诚与无奈,秦穆姬的大义与决绝,也让我看到了乱世中人性的光辉与挣扎。”
“这一段段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权力、欲望、恩怨与救赎。身处现代的我,原以为历史已远,可看到这些故事,才明白人性从未改变。我们总以为自己能掌控命运,却不知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历史的教训,不应只是尘封的故事,而应成为我们前行路上的指引,时刻提醒着我们,在面对抉择时,要坚守本心,莫让欲望蒙蔽双眼,莫让私利毁掉安宁。”
紧接着,在这之后不久…
寒冬腊月,冷风如刀,割着大地的肌肤。宋国人在一片肃杀之气中,毅然决然地对曹国发起了进攻。这场战争,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源于往昔结下的深深仇怨。多年来,两国之间的矛盾不断积累,仇恨的种子在岁月中生根发芽,终于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破土而出,化作了战场上的硝烟与厮杀。宋军的旗帜在寒风中烈烈作响,士兵们怀揣着复仇的怒火,步伐坚定地向着曹国的城池迈进,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决绝,仿佛要将过去的屈辱与不甘,都在这场战争中一并讨回。
与此同时,楚国在娄林与徐国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交锋。楚国军队如汹涌的潮水,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徐国扑去。徐国本以为有诸侯的救援作为后盾,便有所懈怠,可他们万万没想到,楚国的攻势如此迅猛。战场上,楚军士气高昂,他们的呐喊声震彻云霄,手中的兵器闪烁着寒光,每一次挥舞都带着致命的力量。徐国军队在楚军的猛烈攻击下,节节败退,最终溃不成军。楚国大获全胜,这场胜利让楚国的威名更加远扬,也让徐国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十月,寒风凛冽,晋吕饴甥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前往王城与秦穆公会面。王城之中,气氛凝重,秦穆公与吕饴甥相对而坐,眼神中透露出审视与试探。秦穆公率先开口,问道:“晋国国内如今和睦吗?”吕饴甥神色平静,不卑不亢地回答:“并不和睦。那些普通百姓,因国君被俘而深感羞耻,又因战争中失去亲属而悲痛万分。他们不怕征收赋税,也不惧修治武备,一心想着拥立圉为国君,还放言:‘一定要报仇雪恨,哪怕是侍奉戎狄也在所不惜。’而朝中的君子们,他们爱戴自己的国君,也深知国君的过错。他们同样不怕赋税与武备,只是默默等待秦国的命令,他们说:‘一定要报答秦国的恩德,纵使身死也绝不改变。’正因如此,国内上下意见不一,并不和睦。”
秦穆公微微颔首,又接着问:“那晋国人对国君的未来有何判断?”吕饴甥沉思片刻,缓缓说道:“百姓们忧心忡忡,认为国君不会被赦免。他们觉得我们损害了秦国的利益,秦国怎会轻易放国君回国。而君子们则以己度人,认为国君一定会被赦返。他们说:‘我们既已认识到过错,秦国必定会放国君回国。不忠诚时擒拿他,服罪认错后宽免他,这是最为厚重的恩德,也是最为威严的刑罚。服罪之人会怀念这份恩德,不忠诚的人则会惧怕刑罚。通过此事,秦国便能成为诸侯的领袖。送国君回国却不安定他的君位,废掉一个国君又不立新君,把恩德变成仇怨,秦国是不会这么做的。’”秦穆公听后,心中暗自赞叹,说道:“这正是我的心意。”于是,他下令改善晋惠公的待遇,让他住进宽敞舒适的宾馆,还送给他牛、羊、猪各七头,以表优待。
另一边,蛾析找到了庆郑,焦急地问道:“你为何还不逃走?”庆郑神色坦然,长叹一声道:“是我让国君陷入失败的境地,国君战败我却不去赴死,又让国君无法对我实施刑罚,这便有违臣子之道。身为臣子却不合臣道,我又能逃到哪里去呢?”十一月,晋惠公终于得以回国。丁丑日,晋惠公心中的怨恨难平,下令杀死了庆郑,才踏入都城。庆郑没有反抗,坦然赴死,他的死,为这场战争的悲剧画上了一个沉重的句号。
这一年,命运似乎并未眷顾晋国,饥荒再次降临这片土地。百姓们在饥饿与困苦中挣扎,生活陷入了绝望的深渊。秦穆公得知此事后,心中动了恻隐之心,他不顾两国之间的恩怨,再次慷慨地赠送给晋国粮食。他感慨地说:“我怨恨他们的国君,但我怜悯他们的百姓。况且我听闻唐叔受封之时,箕子曾说:‘他的后代必定昌盛。’晋国的后福难道会就此穷尽吗?我们暂且树立德行,等待他们国家出现贤能之人吧。”与此同时,秦国开始对晋国划归的黄河以东地区征收赋税,并设置官员,加强了对这片土地的管理与统治。在这动荡的时代,各国的命运如同风中的残烛,起起落落,而秦穆公的这一善举,虽未能立刻改变两国的关系,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印记 。
王嘉的目光穿透历史的尘埃,思绪万千,喃喃自语:“历史的进程,是无数个选择与因果交织的巨网。宋曹之战,因旧怨而起,仇恨的延续不过是让更多人陷入战火,百姓流离失所,家园破碎,可这所谓的复仇,又真正能带来什么?不过是新的伤痛与仇恨的轮回。”
“楚国大败徐国,徐国的懈怠成为覆灭的伏笔。国与国之间,哪有永恒的依靠?唯有自身的强大与警惕,才能在乱世中立足。徐国错把希望全寄托于他人救援,最终尝到苦果,这警示着无论何时,自强自立才是根本。”
“晋国内部因国君被俘产生的分歧,彰显出人性与政治的复杂。百姓的激愤、君子的理性,在国难面前碰撞出不同的声音。而吕饴甥对秦穆公的回应,更是一场智慧与谋略的博弈,他以言语巧妙地引导秦穆公,展现出卓越的外交才能,也让我们看到,在困境中,言辞的力量足以影响一国之命运。”
“庆郑的死,看似是个人的悲剧,实则是君臣关系、忠义之道的深刻体现。他坚守自己的认知,坦然接受命运,这种对原则的执着,在乱世中显得尤为珍贵,却也凸显出封建等级制度下臣子的无奈。”
“秦穆公对晋国的态度,尽显其胸怀与远见。怨恨国君却怜悯百姓,在关键时刻给予粮食援助,这不仅是人性的光辉,更是一种政治智慧。他深知,以德服人、树立德行,才是称霸天下的长久之道。”
“身处现代的我,回望这段历史,深感先辈们的抉择与挣扎离我们并不遥远。战争、饥荒、权谋、忠义,这些元素从未在人类的历史中消失。我们站在时代的浪潮里,应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摒弃仇恨与短视,以和平、发展与包容为导向,在复杂的世界中,坚守人性的善良与正义,避免重蹈覆辙,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想罢之余,只见王嘉朝远方看去,任凭天边云卷云舒,日月星辰交替转换,仿佛这一切都有说不尽的绝妙之感。
后来,又过了没多久。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之后,便进入了师生问答环节。
紧接着,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僖公第十六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