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盘点荆湖家底,批判百姓惰性
实验X因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0章 盘点荆湖家底,批判百姓惰性,妻子互换被高潮了三次,实验X因素,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绍兴八年秋末(1138年)。
如今,天下动荡不安。
也将会是由乱转变成为治的一年。
被战争耽搁了大半年的视察工作,重新开始了。
毕竟,要打造大同世界,靠的就是实力。
身为领导者,在如今这个动荡的时期,焉能不知道自己的实力?
贪功冒进与墨守成规,同样是致命的!
领导者必须具备审时度势,权衡利弊。
在进退中寻找最佳突破点的能力。
秋风已带着几分凛冽,穿人骨肉筋膜。
所幸刘光世无能,近半年的战争并未打乱农社的正常运作。
田间地头,百姓忙碌而有序的身影。
让杨么被沉重的压力,压得有些喘不过气的他,心中涌起一股欣喜之情。
“冬天快来了,过冬的物资价格涨了多少?”
来到湘潭,杨么直接询问起当地县令官员。
望着他那有些畏惧的神情,让汤么有些不满意。
夺回城市后,杨么采用了更加正规的制度。
但没有用宋朝那套体系,而是进行了简化。
将“路-州-县”三级管理体系,改为了郡县制。
“煤炭些许上涨,其余稳定。”
“还好农社的鸭绒、鹅绒等保暖物产量大增。”
“它们的大量进入,取暖什物价格才没有超过一成。”
“如今,正是小麦种植季,维持住农具的价格稳定更重要。”
杨么静静地听着,县令从他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波动。
只能一路上小心翼翼地汇报,生怕遗漏了关键细节。
“外面局势动乱,糖、丝绸、茶等外销品,你们是怎么处理的?”
“那工人的工钱,你们又是如何处理的?”
见县令尽是捡好听的说,说了半天都没有说到自己关心的,杨么直接问了。
“这······”
这一下让县令有些猝不及防,这样表现,让杨么有些皱眉。
这是跟民生最相关的,难道没有思虑过?
“这么重要的问题,你没有关注?”
感受着杨么身上散发出来的戾气,县令顿时额头冒汗。
“下官已经汇报到了都督府,屈长史也让我们拿出储粮支付给工人了。”
与刘光世战后,杨么为了年后的扩张计划。
仿照唐时的大都督府制度,进行了改革,统筹全局,增强调度效率。
屈原公成为他副手,拥有了长史与别驾的职权。
“哼!身为一方县令,要把一方百姓生计放在心上。”
“屈长史的决策很明智,用储粮支付工钱,优先保障了工人的基本生活。”
“出现挤压情况,你们是否将产量暂时降下了?”
听见这话,县令脸色更加不好了。
但是有了前面的打击,不敢迟疑,匆忙中声音有些打结。
“降低···产量,是否要···裁撤匠人?”
听见这,杨么摇了摇头。
“不,给他们保留最低俸禄,确保他们基本生活无忧,扩产等都督府通知。”
接下来,杨么又看了民兵训练、粮食储备、教育培训及医疗保障等情况。
这些情况还不错,终于让杨么的脸色好看很多了!
总体来说,都督府亲自吩咐的,都在稳定推进。
“外销品的问题,都督府会解决的。”
“你的任务依旧是:保百姓生活,保工坊的生产不停。”
“总体不错!”
杨么的话,让县令心中舒了一口气。
“在百姓生计方面不行,这方面还要上心!”
“莫忘了我们义军,打的是‘公天下’的旗帜?”
敲打了一番湘潭县令,杨么就离开了。
一路下来,跟湘潭县令素质相差不大的,占绝大多数。
只能依令行事,完全没有主动性。
这让杨么都有些后悔,自己太早抽调优秀者,进行扩张前的培训了。
导致了这次外销品挤压,远超杨么等人之前的预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