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墨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7章 全面失守,14年抗战往事,小墨垚,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200师疲于奔命时,远征军指挥系统已经完全紊乱,杜|聿明要听从两伙人指挥,一伙就是远征军长官部(史迪威),另外一伙就是驻滇参谋团(林蔚),史迪威代表美国人的利益,林蔚代表蒋|介石的意志。
当200师重新攻占棠吉后,史迪威命令杜|聿明率部重新开到曼德勒附近,继续曼德勒会战,参谋团则命令杜|聿明继续北上,解决腊戌周围日军,保证远征军回国退路安全。
杜|聿明左右为难,他两边都不敢得罪,只好命令200师继续攻击腊戌周边日军,他自己率领第5军军部继续向曼德勒前进。
杜|聿明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远征军此时应该集中力量保卫棠吉和腊戌,只要保住这两个地方,远征军回国之路就是安全的,由于各怀鬼胎,远征军本来应该集中的兵力,此刻更加分散,失败已经不可避免。
虽然200师重新占领了棠吉,但部分日军早已经越过了棠吉,朝着腊戌猛扑,此时棠吉至腊戌之间已经没有远征军防守,腊戌危在旦夕。
看到这种情况,蒋|也开始慌了,指示远征军:腊戌应有紧急处置,万一腊戌不守,则第5军,第66军应以密支那、八莫为后方,第6军以景东为后方。
史迪威看到蒋|的电报后,对他这种保守逃跑主义表示了强烈的谴责,蒋|抵抗不住金主爸爸的压力,4月26日又重新给罗卓英发电报,表示:应决心固守曼德勒。
如果日军占领腊戌,意味着远征军退路被彻底切断,失去一切物资供应,那么固守曼德勒还有啥意义?一支失去补给的孤军,在充满敌意的异国和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人作战,不是找死是什么?所以说,人一旦没有了骨气,再聪明的脑袋都会干蠢事。
在这种混乱无比的指挥下,远征军彻底陷入了灭顶之灾。
4月29日,腊戌陷落,滇缅公路从腊戌直通昆明,中国大西南的大门已经向日军敞开,5月1日,日军逼近中国边境城市畹町,负责防守的66军一哄而散,5月3日,畹町失守,日军直扑龙陵。
畹町和龙陵都是滇缅公路沿途的小城镇,日军占领龙陵后,再通过一座横跨怒江的惠通桥,就可以直接杀到昆明,如果昆明失守,那中国的抗战就不用打了。
论到抗战最危险的时刻,非此时莫属,在最紧急的关头,宋|希濂率领他的36师炸毁了惠通桥,在陈纳德空军的帮助下,稳住了阵脚,从此中日两军在怒江两岸形成对峙。
日军占领腊戌之后,派出部分军队迂回曼德勒,企图包围曼德勒附近的第五军三个师,史迪威终于放弃了曼德勒会战的计划,准备带着部队撤往密支那。
5月6日,史迪威已经得知了畹町和龙陵失守的消息,由于情形极度混乱,盟军并不知道密支那已经失守的消息,史迪威不知道,蒋|介石也不知道。
此时远征军有两条退路,一条是追随英国人的脚步,退往印度,不过英国人早就说过了,欢迎中国军队退往印度,不过要以难民的身份,就和四行仓库的八百勇士一样,退到英租界的时候,必须要脱掉军装,放下武器,一切服从英国人安排,享受俘虏的待遇。
杜|聿明早就看英国人不爽到了极限,听到这话后,当场就发飙了,老子就算全部都死光了,也不会到印度做难民。话说得的确很解气,不过在野人山受尽折磨后,杜|聿明最后还是去了印度,虽然没当难民,但看到英国人的得瑟样,估计心里也是难受的很。
史迪威坚持撤往印度,具体原因前面也说了,罗卓英想抱史迪威的粗大腿,当然和史迪威保持一致,表示愿意撤往印度。
到了5月7日,杜|聿明向蒋|介石请示撤退方向,要求从密支那撤往腾冲,蒋介石表示同意,两人都不知道,此时密支那已经失守,日军堵死了远征军回国的所有道路,从地图上看,日军封锁的只是一个个孤立的点,绝大部分地方都是没有封锁的,没有封锁的地方都没有路,比如野人山。
在如此紧急的时刻,史迪威和罗卓英居然带着司令部的上百人直接溜号了,他们在丛林中抄小路直接逃向了印度,经过一番跋涉,5月24日,史迪威抵达印度丁苏基。
史迪威有马歇尔支持,还有一大堆记者朋友,在高官的支持和记者朋友们的包装下,这种无耻的逃跑行为居然被描述成孤胆英雄,不但没有受到盟军任何惩罚,还被大肆宣传,蒋介石本来气的要把史迪威抓回来枪毙的,不过看了一眼史迪威的强大靠山,还是洗洗睡了。
不过无耻就是无耻,再怎么包装也会露出马脚,毕竟围观的人那么多,陈纳德就感到非常震惊:作为身负重任的亚洲美军指挥官和中国战区参谋长,他擅自离开部队兵三个星期音信皆无的行为,这是一种令人震惊的无知和不负责任。
陈纳德不愧是一个直肠子,对领导的评价非常中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