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明之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章 (25)揭秘脉诊:寸口微、尺脉紧,揭示虚损多汗体质,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澄明之路,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原文: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濡弱”是中医脉象的一种描述,指的是脉象柔软而无力,通常与气血虚弱、阳气不足等病理状态相关。而“十一头”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表述,这里的“头”并非指头颅,而是指寸口脉诊中,脉搏跳动的部位或区域。在中医脉诊中,寸口脉被细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对应着不同的脏腑或生理病理状态。
“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这句话揭示了中医理论中脏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之间通过经络、气血等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当某个脏腑的功能出现异常时,往往会波及到其他脏腑,这种相互影响被称为“相乘”。
在这个问题中,“五脏六腑相乘”指的是脏腑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这种相互作用在寸口脉上表现为脉搏跳动的不同区域或“头”。由于五脏六腑的相互作用复杂多变,因此寸口脉上脉搏跳动的区域也被细分为多个,即“十一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十一头”并非一个固定的数字,而是中医脉诊中一种相对灵活、动态的表述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结合寸口脉的脉象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原文:问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曰:诸阳浮数为成腑。诸阴迟涩为乘脏也。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诊断疾病、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脉象的阴阳属性及其特征来进行分析。
我们需要明确“乘腑”与“乘脏”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中,“乘”通常指的是病邪的侵袭或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当病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异常时,会在脉象上有所反映。其中,“乘腑”指的是病邪侵袭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的情况,而“乘脏”则指的是病邪侵袭五脏(心、肝、脾、肺、肾)的情况。
接下来,我们来看脉象的阴阳属性及其特征。在中医脉诊中,脉象被分为阴脉和阳脉两大类。阳脉通常表现为浮、数等特征,而阴脉则表现为迟、涩等特征。
对于“诸阳浮数为成腑”的解读,我们可以理解为:当脉象表现为浮而数时,这通常是六腑病邪侵袭或功能异常的反映。浮脉表示病邪在表,数脉表示热邪内盛,因此浮数脉往往与六腑的热病、实证等相关联。
而对于“诸阴迟涩为乘脏”的解读,我们可以理解为:当脉象表现为迟而涩时,这通常是五脏病邪侵袭或功能异常的反映。迟脉表示病邪在里,涩脉表示气血运行不畅,因此迟涩脉往往与五脏的虚证、寒证等相关联。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理论中的脉象与脏腑对应关系并非绝对固定,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同时,脉象的变化也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情绪、饮食等,因此在诊断时需要全面考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