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涩居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5章 无俗念,大宋河山,品涩居士,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或者,将极有可能发生的这场混战扼杀于摇篮之中,也算是挽救了无数条生命?
想了想,他还是决定打打预防针:“苏学士觉得该何以待摩尼教?”
没法明说,唯有循循善诱,总不能说摩尼教会在杭州起事而致江南大乱吧。未卜先知,神棍么?子不语乱力怪神,苏轼能信?
“苏学士”?这小子难得这般一本正经的称呼哦。苏轼也慎重起来,沉吟道:“唐后期,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损害了国库收入。唐武宗皇帝崇信道教,深恶佛教,又因讨伐泽潞,财政急需,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会昌五年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人数。五月,又命令长安、洛阳左右街各留二寺,每寺僧各三十人。天下诸郡各留一寺,寺分三等,上寺二十人,中寺十人,下寺五人。八月,令天下诸寺限期拆毁;括天下寺四千六百余所,兰若四万所。拆下来的寺院材料用来修缮政府廨驿,金银佛像上交国库,铁像用来铸造农器,铜像及钟、磬用来铸钱。没收寺产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僧尼迫令还俗者共二十六万零五百人,释放供寺院役使的良人五十万以上。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
苏轼一番话下来,如数家珍,果不愧为博学强识的大文豪。
王棣暗暗点头,晓得他说的乃是唐武宗灭佛之事。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武一宗”的灭佛事件,“三武”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指周世宗柴荣。唐武宗灭佛就是指唐武宗在会昌年间的毁佛活动。
“唐武宗会昌年间在毁佛同时,景教和祆教也受到波及,其中亦有摩尼教……”苏轼抚摩着胡须,声音沉重,他亦是虔诚的佛教徒啊:“此次事件被佛门称为‘会昌法难’。虽然第二年武宗死,宣宗即位,即下令复兴佛教,但终究是元气大伤。且武宗下诏禁止任何外来宗教,那摩尼教也在其列。之后此教再无法立足中原,只在民间偶有传播……”
顿了顿,苏轼又道:“但《僧史略》把梁贞明六年陈州毋乙叛乱以及后唐、石晋时的相关叛乱归罪於末尼党类,某是不太信的,大抵是找了替罪羊……至于本朝,摩尼教远不如佛、道二教,只在福建有些微影响,成不了气候,倒也由得他去……”
王棣忍不住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苏轼微微摇头不语,到底还是不以为然,大概是当危言耸听了。
王棣暗叹,倒不会气恼苏轼“鼠目寸光”,事实如是,时下的摩尼教确是不值一虑,不是高宗朝,可以“莫须有”之罪责之,眉毛微挑:“有人撺掇琴操姑娘入摩尼教哩。”
这话有深意,不是传苏轼与琴操有不可言说的关系嘛,就问你在不在意,紧不紧张?
苏轼“哦”了声,似笑非笑的望着王棣,忽莞尔:“汝欲公器私用乎?”
虽不中,亦不远矣。王棣此言不就是想以琴操之事说动苏轼重视摩尼教么,传闻苏大学士垂青于这青楼才女并出面打点为之赎身落籍,空穴来风必有其因,老苏没少干这事,他的爱妾王朝云不就是走的这个路数么?
王棣目光清澈,毫无忸怩,君子坦荡荡。
“你这小子……”苏轼指指王棣,失笑道:“你那聂姑娘寻的好友便是小蔡吧,怎么,怜香惜玉?爱屋及乌?”
“小蔡?”王棣露出果不其然的坏笑:“学士与小蔡……我懂的。”
“襄王有意神女无心……”苏轼自我揶揄一句,喟然道:“这女子能洁身自好,若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甚是难得。某敬她这份难得,方助她脱离是非地过闲淡日子……此事无不可与人言,某问心无愧,不惧人言。”
他笑了笑,说:“世人传某风流成性,呵呵,也没甚,风流就风流呗,让别人羡慕嫉妒恨去。”
真是……率性啊,难怪写得出那等洒脱豪放的文字来。王棣信了,信苏轼与琴操无“私情”,这种事在老苏这……不丢脸,没必要隐瞒。
就是……心里有点烦,都是摩尼教闹的。得,尽心意听天命。反正……摩尼教也翻不起大风浪,或者……想办法控制住方腊,干脆来个人间蒸发?不过,据传那方圣公一身武艺出神入化,等闲几个人都近不了身,闹不好就偷鸡不成反被狗咬了。
这场谈话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末了,苏轼只说会留意摩尼教的动向,他的注意力并不在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