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断无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八十二章 文臣召唤(一),乱世风云之三国召唤,曲断无涯,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包拯审案明察,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令行禁止,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身后成为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南宋和金朝时已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小说和戏曲,元剧中有大量包公戏,后有小说《包公案》流行于世。有《包拯集》传世。
而演义中的包拯则富有神话性,包拯在社会享有盛誉,因而人们广泛传诵他的事迹,并加以理想化和艺术化,衍生出许多轶闻传说。南宋时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和戏曲。
在中国戏曲史上,没有一位官吏能够像包拯那样,可以如此频繁地出现当今历代的戏剧舞台上,至今久演不衰,并且成为一类非常独特的戏剧通称“包公戏”。包公戏的流行,从南到北,几乎涉及到所有的戏曲种类。戏剧中的包公,并不等同于历史上的包拯,而是改编自文学包拯的带着某种理想化的包拯形象,包拯既是一位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心智过人、执法如山的清官,又是一个半神半凡的超人。在他的身上,凝聚了专制社会下老百姓对于清官的企盼,和对社会公正的向往。包公戏情节曲折,是非分明,同样赢得今天观众的喜爱。
包拯的脸谱和传统戏剧中的所有脸谱不同,它墨黑如漆,在脑门心的位置上用白色油彩勾画出一弯新月。这一脸谱为戏剧中的包拯专用。包拯的前额所画,俗称“月形脑门”,学名“太阴脑门”。传说中包拯刚正威严,“日断阳间夜断阴”,白天料理人间的案子,夜晚则主持阴间的讼事,需要阴阳两界的“通行证”,而这“月形脑门”,就起到“通行证”的作用。
清代《三侠五义》中的包拯形象,集民间包公形象之大成,使包拯不畏强暴、刚正嫉恶、处事干练的形象最为饱满、得以更广泛地流传。特别是小说中详细增加了包拯的身世、包拯的三口铜铡由来、开封三宝(古今盆、阴阳镜、游仙枕)的由来,开封四勇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的来历,开封师爷公孙策的来历,展昭、白玉堂等人的来历等内容,及其大量包拯断案和侠义之士游行乡里除暴安良、为国为民的故事,把包拯形象推向顶峰。
无论他是哪一个包拯,召唤出来都绝对是荣幸之至。
“第五位召唤候选人物——北宋诗人方仲永。”
方仲永北宋金溪人,世代耕田为生,幼年天资过人,因父亲无知,成人后为普通人。
方仲永是王安石作品《伤仲永》主人公。
仲永这个人宗族渊源、父母名讳等均已无从考证,世代务农。
公元1025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声名鹊起,其拿手好戏是“指物作诗”。城里人为了一睹“神童作家”的风采,纷纷邀请方仲永的父亲进城作客,有人甚至愿意为此支付好几吊铜板的价钱。
公元1033年,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王安石也是“神童”级的人物,书上说他“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方仲永的大名对他来说早已如雷贯耳。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厉害。
公元1040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做回了农民。
公元1043年,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五名候选人物已报备完毕,宿主已去掉杨戬,请再去掉一人,开始召唤。”
“去掉方仲永。”
“人才召唤中……恭喜宿主,获得北宋时期包青天包拯。武力:58,统率:83,谋略:87,政治:87。宿主现拥有26点愉悦点,58点仇恨点。”
“咦?包大人的四维数值应该不止如此吧。不管了,消费50仇恨点,继续召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