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姆雷克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千二百九十一章,美剧大世界里的骑士,拉姆雷克撒,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希芙就是如此。
她以前也不知道什么是快乐,什么是不快乐。
反正按照别人期待的样子努力。
直到托尔打破了这份期待。
让希芙从其他人编织的梦境中突然清醒。
然后悲哀的发现,自己好像……从来都只是活在别人的期待。
直到她开始反抗……忽然发现,这种感觉好爽!
她选择挑战托尔,不是要证明什么,而是为了对以前的自己有个交代。
自己努力了那么久,总要有个结果不是么?
“希芙……”托尔很羞愧。
他很想解释,自己不是故意伤害她。
可话到嘴边,又没办法说出口。
太不要脸了!
虽然他有一大堆理由开脱,比如自由恋爱啊,比如自己的感情不喜欢由别人安排啊!
总之,他可以冠冕堂皇的说一大堆东西。
可却有一点,他是没办法否认的。
那就是希芙从始至终,都没有做错任何事情!
是的!
托尔没办法把一切怪罪于希芙……毕竟不是每个男人都是徐志摩那种渣男。
但托尔在某种意义上又和徐志摩非常相像。
徐志摩才华横溢,被很多人欣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个“完美的人”,相反这个人怎么说呢?
私德上相当的令人看不起。
至少在面对张幼仪时候,这个人称不上负责任,甚至可以百分百鉴定为渣男。
张幼仪和徐志摩是因为包办婚姻而结合。
徐志摩接受了新式教育,对包办的传统婚俗观念一直是嗤之以鼻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能有勇气跟父母叫板,拒绝包办婚姻。张幼仪家庭的经济、政治势力都相当雄厚,因四哥张嘉璈做媒与当时已是江南富商的徐家联姻。15岁尚未结束学业的张幼仪与徐志摩成婚,辍学去了浙江做了徐家的少奶奶。徐志摩同鲁迅一样,对包办婚姻极其不满。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都相当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幼仪的照片时,徐便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的徐志摩更是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
张幼仪生完长子徐积锴(阿欢)后不久徐志摩就留洋去了。两年后徐志摩被迫将张幼仪接到他身边,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接船的情景说“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即便是包办婚姻下,徐志摩对张幼仪并无丝毫感情而言,但是为毛徐先生对女性起码的温情和尊重都没有呢?
因为,此时的徐志摩心里装着另外一个女人,哪里还容得下张幼仪呢?张幼仪和徐志摩在英国伦敦、沙士顿以及德国柏林生活,这段期间徐志摩对待张幼仪一如既往的不友好,甚至有些残酷。两人在沙士顿住下后,不久张幼仪就怀孕了。此时徐志摩正因林徽因而心烦意乱,无暇顾及张幼仪,一听便说:“赶快打掉”。那个年代医疗水平有限,打胎是极其危险的,张幼仪不愿意打掉孩子,对徐志摩说:“可是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徐志摩却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徐志摩坚持要同张幼仪离婚,即便是张已怀有身孕,由于张幼仪一直不答应离婚,徐志摩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了沙士顿。张幼仪产期临近,无奈之际,便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了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签好离婚协议后,徐志摩跟着张幼仪去医院看了他们的小儿子彼得,张幼仪谈到徐志摩“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但是“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那个时代的文豪们不知怎么的受了西方自由精神的“荼毒”,个个强调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反抗包办婚姻,可是你们反抗归反抗,自由归自由,为什么连对女性最起码的尊敬和爱怜都没有了呢?尤其是没有丝毫责任心!!!连最基本的义务都不愿意承担,真是枉为男儿。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牺牲的却是一个女人的一生。张幼仪同样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她已经被封建思想压榨了一次,徐志摩又对她进行了第二次碾压。。。。这个可怜的女人再不独立起来估计就变成《一个陌生女人》中的陌生女人了,卑微到尘埃,连最后的倾诉权都掌握在男性手上。嗯,我还是喜欢茨威格,他对女性那种基于人道情怀之上的关怀、爱怜、尊重和同情与徐志摩不一样。
扯远了,总之在没担当这方面,托尔和徐志摩有点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托尔至少比徐志摩强点。(本人的确非常看不起徐志摩,实际上本人也不太喜欢那些所谓的民国大师……为国为民的真没几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