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华佗内科神方(6)
萌晓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章 华佗内科神方(6),华佗神医的传世秘方宝典,萌晓晓,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四十四、华佗治中风不语神方
中风不语是指患者因中风而突然失去言语能力的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沟通交流。对于这种病症,华佗给出的药方为:取人乳汁半合,以着美酒半升中合搅,分为再服。
【解析与调整】“合”和“升”是古代的容积单位,在古代,一升约等于现在的 2000 毫升,那么半升美酒即约 1000 毫升。而“合”与“升”的换算关系为 1 升 = 10 合,所以半合人乳汁约为 100 毫升。人乳汁在古代被认为有滋养阴液等作用,美酒可行药势,但此方法现代应用较少,且人乳汁来源有限。将人乳汁加入美酒中混合搅拌后,分两次服用,通过这种方式来尝试改善中风不语的症状。不过现代医学对于中风不语的治疗多采用综合疗法,如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
四十五、华佗治中风舌强神方
中风舌强,是指中风后出现舌头僵硬、活动不灵活的症状,会影响患者的言语表达和吞咽功能。针对这一病症,华佗的治疗药方是:雄黄、荆芥穗等分为末,豆淋酒服二钱。
【解析与调整】“两”“钱”是古代的重量单位,按照换算,1 两约为 31.25 克,1 钱则是 3.125 克,所以此处的二钱约为 6.25 克。雄黄有毒性,主要成分是二硫化二砷,过量服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在现代临床中,使用雄黄非常谨慎,剂量通常较小。荆芥穗有祛风解表等功效。将雄黄和荆芥穗按照相同的重量比例研磨成粉末后,用豆淋酒(一种经过特殊制作的酒,通常是将大豆炒热后投入酒中制成)送服 6.25 克左右的药末,以此来缓解中风舌强的情况。但考虑到雄黄的毒性,现代可能会选择其他更安全有效的药物替代或减少其用量。
四十六、华佗治中风痰厥神方
中风痰厥是指因中风导致痰邪阻塞,气机逆乱,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状。华佗的治疗药方为:生川乌头、生附子各半两(去皮脐),生南星一两,生木香二钱半。每服五钱,生姜十片,水煎一盏,温服。
【解析与调整】根据换算,半两约为 15.625 克(31.25÷2 = 15.625),一两约为 31.25 克,二钱半约为 7.8125 克(31.25÷10x2.5 = 7.8125),五钱则是 15.625 克(31.25÷2 = 15.625)。生川乌头、生附子、生南星均为毒性较强的中药材,经过炮制后可降低毒性。在现代临床中,使用这些药物时会严格控制剂量,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生木香有行气止痛等作用,生姜可和胃止呕、解部分药物毒性。即使用生川乌头和生附子各 15.625 克(需去掉皮和脐部),生南星 31.25 克,生木香 7.8125 克。每次服用时,取 15.625 克的上述混合药材,再加上十片生姜,用适量的水煎煮成一盏(古代一盏的容量没有精确的统一标准,大致可理解为相当于现在的一小碗左右),放温后服用,以达到治疗中风痰厥的目的。但现代对于中风痰厥的治疗会结合西医急救措施等综合处理。
四十七、华佗治中风痰壅神方
中风痰壅是指中风后出现痰液堵塞气道,导致呼吸不畅等症状。华佗给出的治疗方法是:旋复花(洗净、焙干)为末,蜜为丸大如梧子,卧时茶下五丸至七丸或十丸。
【解析与调整】此方主要使用旋复花,将其洗净并焙干后研磨成粉末,再用蜂蜜将药粉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旋复花有降气化痰等功效。在睡觉前,用茶送服五颗到七颗,或者十颗这样的药丸,通过旋复花化痰等功效来缓解中风痰壅的症状。这种服用方式相对较为合理,但对于严重的中风痰壅,可能还需要配合吸痰等西医治疗手段。
四十八、华佗治中风气厥神方
中风气厥的症状与中风痰厥有相似之处,治法略同于中风痰厥,可根据具体病情略为加减药物。
【解析与调整】也就是说,在治疗中风气厥时,可以参考中风痰厥的药方和治疗方法,但由于病症可能存在细微差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药物的种类或剂量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不过具体的加减需要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等多方面因素来判断,不能随意自行调整。
四十九、华佗治中风发热神方
中风发热是指中风患者同时伴有发热的症状。针对这一情况,华佗的治疗药方为:大戟、苦参各四两,用白醋浆一斗煮沸洗之。
【解析与调整】按照重量单位换算,一两约为 31.25 克,四两则约为 125 克(31.25x4 = 125)。即使用大戟和苦参各 125 克,再取一斗白醋浆(古代一斗约等于
毫升),将药物放入白醋浆中煮沸后,用其来清洗身体,通过这种外治的方法来改善中风发热的症状。大戟有毒性,外用时也需注意皮肤是否有过敏等反应。现代对于中风发热会先明确发热原因,如感染等,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抗感染等治疗,此方法可作为辅助手段。
五十、华佗治中风掣痛神方
凡身中有掣痛不仁不随处者,即身体出现抽掣疼痛、感觉麻木且疼痛部位不固定的情况,这在中风患者中较为常见。华佗的治疗方法是:取干艾叶一纠许丸之,纳瓦甑下,塞余孔,唯留一目。以痛处着甑目下,烧艾以熏之,一时间愈矣。
【解析与调整】此方法是取适量的干艾叶(“一纠许”是一种大概的数量描述,可理解为一把左右),将其揉成药丸形状,放入瓦甑(古代的一种蒸食或制药的器具)下方,把瓦甑其余的孔都堵塞住,只留下一个孔。然后将疼痛的部位对着瓦甑留下的那个孔,点燃艾叶进行熏蒸,通过艾叶的温热和药力,来缓解中风掣痛的症状,据说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左右)就可以见效。艾叶有温经散寒等作用,这种外治法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疼痛,但对于严重的疼痛可能效果有限,现代也可结合针灸、理疗等方法综合治疗。
五十一、华佗治中风腹痛神方
中风患者有时会出现腹痛的症状,华佗的治疗方法是:取盐半斤,熬令尽,着口中饮热汤二升,得便,吐愈。
【解析与调整】按照换算,1 斤约为 500 克,半斤就是 250 克。即取 250 克盐,进行炒制,直到盐变得干燥。然后将炒好的盐放入口中,再饮用约 4000 毫升(古代一升约为 2000 毫升,二升即 4000 毫升)的热汤。通过这种方式,促使患者排便或呕吐,从而使腹痛症状得到缓解和治愈。这种方法原理可能是利用盐的温热刺激和大量饮水促进肠胃蠕动,但对于腹痛原因不明的情况,应先明确诊断,避免盲目催吐或导泻,以免加重病情。
五十二、华佗治中风角弓反张神方
中风角弓反张是指中风后患者身体向后弯曲,形如弓状,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症状。华佗的治疗药方为:鸡屎二升,大豆一升,防风三两。以水三升,先煮防风取三合汁,纳豆、鸡屎二味,熬之令黄赤色,用酒二升淋之,去滓;然后用防风汁和,分为再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衣覆取汗,忌风。
【解析与调整】这里涉及到多种单位,按照换算,一两约为 31.25 克,三两防风约为 93.75 克(31.25x3 = 93.75)。古代一升约为 2000 毫升,所以二升鸡屎约为 4000 毫升,一升大豆约为 2000 毫升,三升水约为 6000 毫升,二升酒约为 4000 毫升,三合汁约为 600 毫升(1 升 = 10 合,所以 3 合为 600 毫升)。鸡屎在古代医方中有时被使用,认为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现代应用较少。具体的做法是,用 6000 毫升的水先煮 93.75 克的防风,煮取 600 毫升的防风汁。接着将 4000 毫升的鸡屎和 2000 毫升的大豆放入锅中,翻炒至呈现黄赤色,再用 4000 毫升的酒浇淋在上面,去掉药渣。最后将煮好的防风汁与上述处理后的混合物混合均匀,分两次服用。两次服用的间隔时间大概是一个人步行六、七里路所需的时间(古代的里和现代的长度单位有所不同,大致可理解为一个相对合理的时间间隔)。服用后用衣物覆盖身体,使身体出汗,同时要避免吹风,以此来治疗中风角弓反张的症状。但中风角弓反张是严重病症,现代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急救和治疗措施。
五十三、华佗治中风口眼喎斜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