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古都华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5章 大明招降:朱元璋与明昇的较量,剑隐红装女侠韩娥,作者古都华桂,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三六八年正月初四,应天(今江苏南京)的天空下,朱元璋在万众瞩目中登上帝位,正式宣告了明朝的诞生,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他的面容坚毅,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坚定与希望。他的声音洪亮,回荡在古老的城墙之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同年八月初二,明朝的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率领精兵强将,一举攻破了元大都,这一胜利的号角宣告了元朝的终结。徐达的面容刚毅,常遇春的眼神锐利,他们的行动迅速而果断,如同猛虎下山,势不可挡。
一三六九年七月,明昇派遣使者前往应天府,向朱元璋表示祝贺,庆祝他称帝和攻占元大都的辉煌成就。八月,徐达平定了陕西,中原大地逐渐归于平静。此时,大明的将领们纷纷建议,应该着手计划消灭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大夏国等割据势力。
朱元璋却显得更为从容,他的声音沉稳而充满智慧:“等明昇悔悟了,由他自己来归顺大明。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不劳军队,老百姓也能避免战乱之苦。所以,还是暂且推迟用兵吧。”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百姓的关怀。
于是,朱元璋派遣使者来到蜀地,向大夏国借道攻打元朝在云南的残部,并请求大夏支援木材。明昇与群臣计议,戴寿、吴友仁等人的面容上带着忧虑,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朱元璋计谋的怀疑。他们认为,朱元璋用的是假途灭虢的计谋,千万不可答应,也不能将木材送给大明。
明昇,这位年轻的皇帝,他的面容上带着一丝犹豫,但在听取了众大臣的意见后,他的眼神逐渐坚定。他决定只进献地方特产,并写了一封书信,加盖了皇帝的印章,叫使者带回去,以此回答朱元璋。
大明的使者回到南京,向朱元璋报告了明昇的回复。朱元璋看了明昇的书信,他的眉头微微蹙起,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深思。他认为:“明昇懦弱又不明事理,大夏将佐都是庸材,不明白如何筹划长远的策略。尽管如此,还是应该多启发说服明昇,使其觉悟。”他的话语中带着一种对明昇的宽容和对未来的期待,仿佛在等待着明昇能够自己看清形势,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时候,大夏右丞相刘祯病故,众官推举的儿子刘仁继任。
十月一日,秋意渐浓,朱元璋派遣湖广行省平章杨璟,肩负着招降的使命,前往重庆,要求明昇将夏国交给明朝管理。杨璟,合肥人,少年读书时,不喜欢赋诗做文章,却喜欢军事谋略。他的面容沉稳,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智慧。他的步伐稳健,走进了重庆的朝堂,每一步都显得那么自信和从容。
在朝堂上,大夏国的文武大臣分列两边,左丞相录军国重事戴寿、继任右丞相刘仁、荣禄大夫兼枢密院知院向大亨、枢密院知院吴友仁、副知院飞天张、夔关平章莫仁寿、成都平章邹兴等人,他们的面容各异,有的严肃,有的忧虑,有的则是一脸的不服。
杨璟将朱元璋的书信呈上,他的动作恭敬而有礼。书信在明昇的手中缓缓展开,但杨璟并没有等待明昇细细阅读,便开始了他那充满说服力的演讲:“我主大明皇帝仁明神武,遣将用兵天下无敌,运谋出奇,神明响应,凡是顺附者都无不得到恩惠;负隅顽抗者,最后都遭到讨伐。”他的声音洪亮,语言流畅,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和自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