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小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2章 至阳穴,十四经穴,可乐小新,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告别了路人,我和太爷爷继续踏上了前往南阳的路。
太爷爷告诉我“至”,有到达、极致之意。在中医理论中,“至”常表示事物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阶段或极点。“阳”,代表着阳气、光明、温热、活跃等属性。阳气在人体中具有温煦、推动、防御等重要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
至阳之“至”,强调了阳气在此达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或鼎盛状态。此穴所处之位置,恰是阳气汇聚、通行的要冲。当阳气运行至此时,犹如江河之水汇聚成洪流,力量磅礴而集中。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取决于阴阳的平衡协调。阳气不足,则会出现虚寒之症,如畏寒肢冷、精神萎靡、乏力等;阳气郁遏,则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产生疼痛、胀满等病症。
至阳穴因其汇聚强大的阳气,故而能够温通经脉、振奋阳气。当经脉受寒邪凝滞,气血运行受阻时,刺激至阳穴可激发阳气的通行之力,驱散寒邪,使经脉重新通畅,气血得以正常运行。
阳气不振所致的病症,如胸阳不振引发的胸闷、胸痛,通过刺激至阳穴,能增强阳气的推动作用,改善胸部气血的运行,缓解胸闷胸痛之症。
再者,“至阳”之名也暗示了其具有调和阴阳的作用。在阴阳失衡的情况下,至阳穴犹如天平的支点,通过调节阳气的盛衰,恢复阴阳的平衡状态。
此外,从五行理论来看,“阳”与火相对应,至阳穴恰似一团旺盛的火焰,能够驱散阴霾,消除寒湿。寒湿凝滞所导致的腰背疼痛、关节屈伸不利等病症,均可通过至阳穴的调理得以缓解。
总之,至阳穴之名,不仅描绘了其阳气旺盛、通行无阻的特点,更揭示了其在中医治疗中具有温通经脉、振奋阳气、调和阴阳、驱散寒湿等重要作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