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上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章 武王伐纣之牧野风云,华夏风云人物传,司马上松,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又如周军中有一医者,名唤孙和。其医术精湛,随军而行,救治伤病员无数。在一次行军途中,遇一士卒突发恶疾,高热不退,昏迷不醒。孙和不顾自身疲惫,日夜守在其旁,施针用药,悉心照料。经数日努力,终使士卒转危为安。此事传遍军中,士卒们皆对孙和敬重有加,称其为“军中扁鹊”。孙和常言:“医者,救死扶伤,乃天之道。今诸君为正义而战,吾当保诸君之安康。”
在周军与商军对峙之时,有一小卒名唤阿虎,本是周国边境一普通猎户之子。他生性善良,入伍后虽对战争怀有恐惧,却因深知纣王之残暴,决心为家人与百姓而战。在牧野战场上,他紧紧握着手中的戈矛,看着身边的战友奋勇向前,心中默默祈祷。当商军倒戈,混乱一片时,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一名商军士兵在他面前倒下,眼神中满是绝望与不甘。阿虎心中五味杂陈,既有胜利的喜悦,又有对生命消逝的悲悯。
而在商朝都城朝歌,有一位老臣名叫比干,他一生忠心耿耿,多次劝谏纣王改弦易辙。在纣王日益昏庸之时,他明知进谏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却依然挺身而出。他曾在朝堂之上,面对纣王的怒火,慷慨陈词:“君若不修德政,商之宗庙将毁,社稷将倾。”最终,他被纣王剖心而死,其忠义之举,感天动地,也成为商亡的一个悲壮注脚。
武王伐纣之役,非独朝代更替,实乃正义克邪,民心所向。周以仁德得天下,为后世鉴。使后人知,君者当恤民,失民心者,虽强必亡;得民心者,乍弱可兴。此理千古不易,熠熠生辉,为后世之君者,当铭记于心,慎终如始。其蕴含之历史教训与智慧,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穿越千载,至今仍有深刻启示意义。
商之旧地,百姓于战后迎来新生。姬发命人安抚民众,分发粮食,救助伤者。许多曾为奴隶的百姓,此刻重获自由,他们感恩周室之恩,纷纷投身于周国的建设之中。田野里,开始有了新的耕种景象;工坊中,匠人们也重新燃起希望之火,打造着各种器具,为周国的兴盛添砖加瓦。
周国的军队在战后并未懈怠,他们在各地驻扎,维护治安,防范残余势力的反扑。姬发与诸臣商议,如何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建立起有效的统治秩序。他们参考周之旧制,结合商地的风俗民情,逐步推行一系列政策。在文化方面,周人开始向商地传播自己的礼仪文化,开办学堂,教导孩童读书识字,学习周礼。
在诸侯的封地划分上,姬发也颇费心思。他根据诸侯们在伐纣之战中的功绩大小,以及其原有的势力范围,进行合理调配。有的诸侯获得了肥沃的土地,有的则被分封到战略要地,以拱卫周室。诸侯们纷纷向姬发宣誓效忠,承诺遵守周室的法令,按时朝贡。
而在遥远的西岐,姬发的母亲太姒听闻儿子的胜利,喜极而泣。她在宗庙之中,虔诚地祭祀祖先,感谢他们的庇佑。周国上下,一片欢腾,人们载歌载舞,庆祝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胜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朝在姬发的精心治理下日益繁荣昌盛。各地的经济逐渐复苏,商业往来日益频繁,不同地区的特产得以流通交换,促进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周王室大力支持文化艺术的繁荣,乐师们创作出悠扬的乐章,歌颂周室的功德与太平盛世;史官们则认真记录着周朝的每一段历史,传承着先辈的智慧与经验。
姬发深知,要使周朝长治久安,不仅要依靠武力和政治手段,更要注重民心的凝聚和文化的传承。他以身作则,倡导节俭,反对奢华,为臣民树立榜样。在他的影响下,周朝的贵族们纷纷收敛锋芒,注重品德修养,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在对外关系上,周朝与周边的部落和国家保持着相对和平的交流与往来。对于那些愿意臣服的势力,周朝以礼相待,传授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文化知识;对于少数心怀不轨的敌人,周朝则果断出兵,扞卫国家的安全和尊严。
岁月流转,姬发的功绩成为了周朝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名字被后世子孙铭记,他所开创的盛世成为了华夏文明发展历程中的一座光辉里程碑,永远激励着后人追求正义、仁爱与和平,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探索前行,续写着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