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灾民潮
爱吃自制玉米花的哈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2章 灾民潮,金三角1951,爱吃自制玉米花的哈代,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很多地方出现饥荒,局部地区甚至有饿死人的情况出现。
边境上的灾民,饿急了,也有不少往外逃的。
这时的边境,没有围墙,没有铁丝网,主要依靠人员巡逻管控,要出去很容易。
掸邦不会主动去邻国叫人,但对跑过来的人,全部接受。
朱江未雨绸缪,自去年起,就开始让财政部尽量多收购粮食,为即将到来的灾民做好准备。
朱江在高层会议上将接收邻国灾民的事情说了,为接收灾民,掸邦将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接收灾民,然后将灾民安置到掸邦各地,主要安排在掸邦南部和东南地区,以增加这些地区的华人比例。
邻国和掸邦接壤的有数个县,灾民安置在掸邦各地,但尽量一个县的安置在一起。
春节过后,即开始有灾民穿过边境,来到掸邦。
灾民都是拖儿带女,一家家来到掸邦。
以前两国边境,如同一家,你来我往,就像走亲戚一样。
后来那边新政权建立,边境管控严格,掸邦这边也从缅甸独立 ,边境管理也严格起来,近几年边境就像隔离墙,将两国隔绝开来。
因此,邻国居民并不了解掸邦这几年的情况。
被饥饿逼得走投无路的灾民,来到掸邦,原只想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听天由命,没想到来到掸邦境内,即被掸邦边境部队士兵发现,然后被带到政府接待处。
掸邦政府给灾民准备好了安置地点,安置点设置了大量的帐篷,还提供粮食。
逃荒的灾民都带着铺盖被褥和锅碗瓢盆,只要有粮食,就可以自己加工。
安置下来的灾民,虽然不能给国内的亲友送信,但国内的人,见逃出的人没有回来,也没有传来死亡或者其他不利的消息,这让留在国内的人产生无限想象,促使更多的家庭逃荒。
一时间,沿掸邦边境线各县都有人外逃,后来更影响到距边境稍远的县,北部也有居民前往缅甸克钦邦,到克钦邦之后再南下掸邦。
几个月时间,陆续有几十万灾民来到掸邦。
掸邦政府的安置措施,一是在掸邦南部地区设立农场,开展替代种植 ,大量种植水稻、甘蔗等作物。掸邦本地农民长期依赖鸦片,缺乏农耕技术,大批农民的到来解决了这一问题。后世南佤那片土地,就在大其力附近,正适合开荒种地,再来几十万农民都可以容纳。
二是在灾民中招收部分工人,进入各地的工厂企业。这次来到掸邦的华人和去年从缅甸来的华人,在职业上正好形成互补,缅甸的华人从事工商业,内地的华人都是农民 ,正好提供大量务工人员。
三是将部分灾民安置到东南各地的屯垦兵团。东南地区虽然多山,但还是有足够的土地可供开发,云南过来的移民也非常适应山地开发,而且东南地区的气候条件远远好于云南,最南边还有很多岛屿没有开发,可供移民前去垦殖。
大规模的居民逃离,在邻国国内当然是重大的事件,但又不涉及到政治,邻国此时和掸邦没有外交关系,也没有发出外交照会,双方都没有将此事见报。
邻国只是加强了边境巡逻力度和内部治安巡查,增加灾民外逃的难度,让外逃行动逐渐停止。同时政府也适当提高了对当地民众的救济力度,让饥饿稍微缓解。
于是移民潮渐渐消停。
不过明年是否还有一批,也很难说,连续几年的灾害,确实很厉害。
倒是缅甸这边,对克钦邦涌入大量灾民进行了新闻报道,让邻国很没有面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